天行者五连100天阅读33本书专栏

苦难之后是成熟,我们都该好好活着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13人  hpj663435

阅读书籍:《活着》

016篇/16本/33本/100天

第一次知道余华是在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上,老师当时讲到了许多作家许多作品,但说实话那时也没静下心来认真看过几个作家的作品。在众多现当代作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家并不多,余华算是其中一个。他在成为作家之前当过几年牙医,弃医从文,这一点和鲁迅有点像,而他的深刻也和鲁迅有点像,不愧都是拎过手术刀的。

我读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可能刚上大学那会儿自己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年纪相差不大,同样也是刚刚远离父母开始外出探索,所以读着也就格外契合当时的心境,相当于在书中跟着余华笔下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初入社会的探索和体验。

但随着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为生计奔波,也很难再有心情读像《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作品了。有时候一本书就像一道菜,有些书就是为某个年龄阶段准备的,特别适合那个年龄段读者的胃口,所以读起来才“心有戚戚焉”,一旦过了那个阶段,就再也没有那个心境去读了。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不同的人和事,也遭遇了一些痛苦和挫折,也算有了一些阅历,自己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从农村的田间地头里走出来的懵懂少年了,内心也变得不那么躁动不安,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也和读书时的感受也逐渐淡忘了。

这几年听书越来越流行,这样挺好,可以时不时给疲劳不堪的眼睛放个假了,我也时常在坐公交、地铁或其他零散时间听一些书或购买的课程。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翻开一个链接,里面收集了许多中外经典名著的听书音频,突然发现余华的《活着》就赫然在列,也没多想就点开听了,再加上播音者的演绎也很到位,这一听就停不下来了,我就用零散的时间听完了共八、九个小时长的音频。

听到最后一集结尾,我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福贵老人和他那头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的身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其中有好几处听得我心里异常难受,几乎落泪,不得不说余华的这部《活着》深深打动了我,不愧为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借由老人徐福贵的回忆,讲述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时间跨度非常大,经历了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活着》,我就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一下我从这部小说里读到的一些东西。

首先从时间上,徐富贵应该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与我们祖父母出生的年代非常接近,所以徐富贵身上有我们祖父母那个时代的人的影子。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他们那时候的经历,也说起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人民公社大跃进,那啥时候的老百姓真可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为了生存甚至远走异乡逃荒要饭。特别是大跃进的时候,后来连吃得都没有,只能挖野菜、吃树皮,吃观音土充饥,很多人饿得水肿,有的挺不过去就饿死了,所以那时候我们的祖父母辈想养活自己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小说中就讲到这个时期,福贵的女儿凤霞为了挖出的一块地瓜甚至和一个男人拼命,而那个抢了她地瓜的大男人竟然欺负她不能说话恬不知耻的诬陷凤霞,人为了活命可以不要脸,什么事也都干得出来,这时候人的需求异常简单,一切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能活着。

其次,主人公徐富贵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经历苦难的沉重,让人唏嘘不已。福贵出身于生活富裕的地主家庭,因为赌博,祖辈几代人千辛万苦累积起来的产业一夜输光;他父亲被他活活气死;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战乱中九死一生,等他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后来他的儿子因为给县长的女人输血而死;她的女儿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他的妻子也劳累病死;他的歪头女婿被水泥板夹死;他的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亲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富贵老人孑然一身。没了亲人的福贵最后又把一头因耕不动地而待宰的老牛买回来,给它取名“福贵”,像亲人一样看待,一个老人,一头老牛,就这样相依为伴。看上去福贵的晚景点凄凉,让人心疼,但经历这些苦难和磨难后的福贵并没有变得消沉和悲苦,反而对这些看得很开,也越活越踏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身上那种虽历经磨难但依旧对生活抱有希望、积极乐观的坚韧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