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带条件的爱,是把双刃剑
网上有个家长提问:【初中的孩子成绩不好喜欢篮球鞋,约定奖励的成绩差0.5分,这鞋子买不买?】
我快速浏览过这个问题下面的部分评论,基本上泾渭分明地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买。孩子努力了,如果因为0.5分与心爱的篮球鞋失之交臂,孩子会感到沮丧失望,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和耐心,甚至可能会破罐破摔;
2.不买。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不是用来打破的,一旦破例,规矩何在?以后还如何约束?
乍一看,二者皆有理,但如果我是这位家长,我却不会简单粗暴地一条道走到黑。接下来,谈谈我的观点和处理意见——
☞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和客观需求?
☞ 其次,家长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以期激励孩子学习进步,这样做的利弊有哪些?
☞ 最后,想要两全其美,试试这样做。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和客观需求?
✍ 【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①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进入初中,孩子的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处于童年与少年两个阶段的过渡,理性思维的发展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
②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争取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或自满,或自卑。
③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一方面不希望大人管束、制约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在生活学习中帮助自己。
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同时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增强。
✍ 【初中阶段孩子的客观需求】
基于上述成长的客观规律与心理特征,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发展出以下客观需求:
追求美的需求、发展友谊的需求、发展体育爱好和特长的需求、对私人物品掌控的需求等等。同时,孩子更渴望被尊重、被认同;希望对自己的日常需求有更大的处置权。
因此,上初中的孩子想要一双篮球鞋,无论是从追求美的角度,还是发展体育运动的角度,甚至即使与些些虚荣心有关,我认为都是正常且正当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
✍ 【本节小结】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进入青春期,家长需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与他们良好的沟通。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是青春期孩子的显著特征。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他们渴望能更多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排斥被安排被替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提供给孩子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以及自我展现的平台,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越俎代庖。宜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的成长。
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努力达成预设目标,弊大于利。
☞ 凡事讲条件、“讨价还价”的孩子,分明是家长教出来的
“如果你能在6点前把作业写完,我允许你玩半小时游戏。”
“如果你把饭菜全吃光,我答应给你买冰淇淋。”
“你这次考试如果能得100分,你奖励你100元。”
……
类似这样的话,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
为了“鼓励”孩子完成某个目标,家长率先甩出“诱饵”,孩子“愿者上钩”,短期看,家长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孩子获得了奖励,各得其所。
不知不觉,孩子养成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习惯,掌握了熟练的“讨价还价”技巧,像个精明的小商人,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
即使不是家长刻意引导,也是在孩子初次提出利益交换时,家长同意了。
☞ “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孩子,已然忘记了自己的边界,也失去了奋斗的原动力
吃饭、写作业、努力学习原本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却需要加上一定的交换条件才肯做,这岂不可笑?
可见,承诺孩子交换条件,只能短期激励孩子做某事,一旦“条件”消失,或“条件”不够诱人,孩子便毫无斗志。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还会助长孩子“物质高于一切,利益高于一切”的歪风斜气。
☞ 本节小结
初中阶段的孩子,生理心理皆处于非成熟向成熟的过渡,价值观逐渐定型,此时,家长应该正面教导,切不可舍本逐末。
只有通过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才能让孩子拥有不竭的动力。
试试这样做,或可两全其美
❁ 回到问题本身,奖励的约定已经许下,双方都必须履约。
“无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从约定本身出发,毫无疑问,这鞋不该买。相信作为一个初中生,完全能够理解,并且应该承担约定产生的结果。
❁ 此时,最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与孩子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并达成一致结论:
首先,作为家长,应深刻反思过去做法的不妥之处,并与孩子达成一致,废止“将成绩与物质奖励挂钩”的做法。
学习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尽到抚养的义务,提供好的后勤保障(学习环境和条件)、必要的培训支持等,学习的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升学和前途,是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
❁ 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银河补习班》
初中阶段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家长切忌絮叨,留给孩子自我思考与自我发展的空间。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佳的时间:
一是,从小培养;
二是,眼下就是最佳时机;
身为家长,爽快地满足孩子正常且正当的愿望吧!
✎ 毫无疑问,我们都是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的时候,却总要惯性地“压一压”?
是想给孩子一些“挫折”,磨练孩子的心志吗?
还是想“利诱”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一些愿望?
难道我们不是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他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我们就要剥夺他的一些权利和愿望,不肯给他快乐吗?
快放弃这种执念吧!
✎ 赋予孩子相应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体验相对的自由,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
初中的孩子,理应拥有可自由支配的、合理范围的零花钱;
对于孩子正常且正当的愿望,比如想要一双新的篮球鞋、想买一套课外书籍……家长可以用“仪式感”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生日时,一些特定节日时,或是找个合理的由头,以礼物的形式满足孩子,而非让孩子以某个行动和结果来交换。
家长不与孩子谈条件,就不会再出现“0.5分”的两难局面。
✎ 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化解青春期问题的利器
试想一下,孩子会更喜欢无条件接纳他、信任他、尊重他的家长,还是当他想要实现某个愿望时,要么无视孩子的需求,要么让孩子以某个行动或结果来进行交换的家长呢?
结果不言而喻。
《小欢喜》中,季区长与儿子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重逢之初矛盾重重,他说向东,孩子偏偏要往西。
后来,他为了真正了解儿子的内心,他尝试去体验孩子酷爱的赛车,并且化名“victory”,与孩子在网上聊天,成为孩子的“知心大哥”……
他和妻子刘静共同努力,终于消融了孩子“冰封”的内心。他支持孩子的赛车梦想,也告诉孩子,只有知识的力量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此后,多年的学渣变了得热爱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感谢阅读全文。
我是宸妈愫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欢迎关注@芳草愫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