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醒

171/200

2019-02-04  本文已影响40人  果大喵喵

#Meaning?

“If you came this way,

Taking any route, starting from anywhere,

At any time or at any season,

It would always be the same: you would have to put off

Sense and notion. You are not here to verify,

Instruct yourself, or inform curiosity

Or carry report. You are here to kneel

Where prayer has been valid. And prayer is more

Than an order of words, the conscious occupation

Of the praying mind, or the sound of the voice praying.

And what the dead had no speech for, when living,

They can tell you, being dead: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dead is tongued with fire beyond the language of the living.

Her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imeless moment

Is England and nowhere. Never and always.”

- T. S. Eliot《Little Gidding》


我们总说优秀的头脑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统和框架,还能正常准确的运行。前面介绍了著名的“新无神论圣斗士”:丹尼尔丹尼特,理查德道金斯,还有平克,今天平衡一下,介绍一位从进化史研究宗教的科学记者: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 Wade),以及他的人类进化三部曲:

《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The Faith Instinct: How Religion Evolved and Why It Endures),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Before the Dawn: Recovering the Lost History of Our Ancestors),《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A Troublesome Inheritance: Genes, Race and Human History)。

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总结这三本书,是分别从技术角度的基因,人文角度的本能,以及从宗教和信仰角度来论述人类本质。

1. 何以宗教

讲到人生意义的时候,宗教与信仰是绕不开的话题。我所理解的宗教和信仰应该是两个概念,前者似乎更注重仪式,教义规矩,更偏“群体性”范畴;而后者更注重心灵感受,更个人化一些。人不必归属某一个特定的宗教,但似乎在心灵深处,我们又总觉得该信点什么,有something bigger让我们可以依赖和归属。

(注:我最喜欢的丹尼特老爷子是绝对无神论中的战斗机,而他最喜欢的,除了金婚50年的太太,就是每个周末去教会唱诗。)

无神论者讲的都很有道理,生物基因方面不断的进步,考古的不断新发现,百年来都在打击着信奉神创论者,但似乎一直很难解释宗教何以在历史上的存在和持续,以及近年来还在不断持续增长的,公开自己“有信仰”的人数。科学可以解释很多事,但并不是所有事,特别是和人的幸福有关的那些问题。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宗教的产生远远早于科学技术,甚至在人类语言文字出现以前就有了部落崇拜。人天生是一种群居生物,而宗教与人的群体无意识(参看荣格)之间又形成了互相影响激励的正反馈系统。一种统一的思想便于内部规范、团结、互助,并且惩罚那些作恶的和不守规矩的人。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使人的行为有据可查,节省争论分辨的时间精力而投入于生产生活。在早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思想和行动的团结有利于打败野兽和其他部落,更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延续。

至今“宗教”气息更像一种人类本能,当我们穿着统一,唱着同样的歌曲,跳集体舞等参加有仪式感的活动时,仍不免会从内心升起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一种连接的激动,和不由自主去规范自己言行以融合于集体的本能。

而相比宗教的形式化,信用更偏重是一种态度和纯主观选择。信与不信不能被量化,无法准确测度。当我们问一个人有没有信仰时,其回答是建立在他对信仰的理解,认知,对自己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甚至无法确定问题中的信与回答中的信是否建立在同一认识观和范畴内。

我们似乎也无法确定信仰与宗教是人类所特有的。信仰一定是源于一种思维范畴,表现于行动上。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动物行为:鲸鱼和啮齿动物的集体自杀现象。信仰不一定是群居生物所特有的,信仰体现于一种对超越自身的敬畏和归顺,不见得要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但宗教则需要具备以上的条件。

韦德认为宗教思想是进化来的。宗教思想有其生物学基础,包括梦境、恐惧、恍惚的心智状态、原始舞蹈和音乐,等等。这些初朴的意向,最终与作为人的道德感纠缠在一起。韦德强调说,“宗教和道德共享同一个来源于进化行为的共同特征:两者都植根于情感。”

在机械论者看来,这个世界总是可以拆解成说得清、道得明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原理装配到一起。机械论者认为这个世界像钟表一样精确、可靠。但机械论者是错的。“本能的宗教行为是人类本质进化的一部分”,“比起不信超自然力量的人和群体,愿意相信这种力量的人民就会形成更为和谐的社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对超自然信仰的倾向就会为自然选择所偏爱。”

宗教成为一种文化情感的“强势纽带”,“一种进化而来的新型行为,它促使个人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种新的行为即是宗教本能,它把道德直觉强加于人,使得他们对违反直觉的后果深感恐惧。”

涂尔干认为,宗教是针对神灵的实践和行为的统一系统。换句话说,信仰和行为统一成一个道德群体,这就是大家共同服从的教会。

宗教还在哪些地方推动人类发展呢?

很多宗教都是鼓励生育的,这也保持和稳固了人类的延续与繁衍。以下法律条款细节摘自巴比伦犹太法典:“在律法中所描述的履行婚姻责任(行房)的次数是:独立男子,每天一次;劳工,一周两次;赶驴者,一周一次;赶骆驼者,三十天一次;航海者,六个月一次。

这些都是埃利泽拉比的训令。”

而直到现在,穆斯林社区仍然允许一夫多妻制。一些大的教派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谴责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性恋会降低一个社会的总体生育力。

2. 供求,成本-收益

研究了群体与宗教,再来想想那个人与宗教信仰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经济学里喜欢讲的一个笑话,只要你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那只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东方某个国家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是,一方面多数人都宣传自己是无神论者,另一方面却“见庙就进,见佛就拜”,甭管是出自何方神圣,讲什么语言。对这一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大概就只有:因为有市场有需求,所以产生供给。供给侧又进一步刺激需求。

经济学里一个最根本核心的思考框架是成本收益分析,我们不妨参考下哲学家帕斯卡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的问题。(以下是帕斯卡的分析)

他先假设上帝存在,

信- 获永生,收益无穷大;

不信-下地狱,成本无穷大。

如果上帝不存在呢?

信-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小损失,比如奉献和花时间参加一些活动。

不信-小有收益,生活可以更放纵。

这么分析下来,为了避免无穷大的成本并且获得无穷大的收益,好像不管有没有上帝,信似乎是更优选择。

但是,这里有一个隐藏假设:帕斯卡假设他的这些想法,上帝是不知道的。万一上头不喜欢咱们这么猜来猜去的捏?

有宗教信仰的人并非大多数是“挣扎在困苦生活中的穷人”,反而更多是上层社会里精神需求没有得到认可和满足的富人。

卡耐基写过一篇《财富福音》,文章里说:"如果死时留下带不走的财富,或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那就没有任何价值。”

讲到家庭关系的子女篇里,我们不仅要给孩子零花钱,更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的赚钱和合理的花钱,而最终,是要教孩子们看透钱。很多企业家富豪都明白留给子孙太多财富反而可能是一种“诅咒”。他们更愿意留给孩子正确的理财和生活方式,思考见识,人生智慧,而不仅仅是金钱本身。

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2018年出版了一本新书:《恶血:硅谷独角兽的医疗骗局》(Bad Blood: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作者是华尔街日报报道医疗行业的记者:约翰·卡瑞尤(John Carreyrou)。这本书里揭露了估值超过90亿美元的硅谷医疗独角兽公司 Theranos,从仪器研发到数据采集分析等一系列的造假行为。

公司的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初心愿景是研发一台便携式的血液检测仪,不像传统的经脉取血法,而是仅仅通过几滴血就能够进行上百种血液检测。伟大的愿景加上能力出众的创始人,这家公司获得了众多知名大企业的天使投资。

然而作者在书里揭露了该公司一系列的造假行为:自主研发的仪器根本无法达到宣传的“上百种”检测,其大部分的化验用的是西门子分析仪的“破解版”;大多数检验仍然需要经脉采血的方式;为了掩人耳目,将手指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几十倍的稀释后送入检测仪,造成结果极度不准确。

这个去年最大的硅谷丑闻,和其他创业项目不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病人生命的医疗项目。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医生的判断和用药。

想想“疫苗之殇”。当法律都被藐视而无能为力时,还有什么可以规范和限制人们的行为?这时的生命成本是多少?信与不信,敬畏与不敬畏的收益又是多少?

3. 信?不信?that's a question

进化论与神创论只是理论和学科之争。愿不愿受限制和规范,是否选择谦卑和敬畏却完全可以是个人的选择。

那有了信仰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不是的。著名的神学家大卫龅森说,《旧约》圣经里记载了613条诫命,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人能完全遵守。“如果你信,那么每一条诫命的权重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也无法做到其中的一半。”

提到信仰,果大总会想起记录片里那些虔诚朝拜的人。信仰的意义也许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路上每一步的俯首跪拜,在于过程中内心逐渐获得的平静。

- 果大

如果你对生活规范劝导感兴趣,推荐阅读圣经的《箴言》篇。

《基督教的兴起》是从社会学角度,从数据模型量化分析宗教的阶层构成。倒是从大数据的分析角度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通识精读20

尼古拉斯·韦德, 人类进化三部曲:

《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

《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

2. Tim Crane, The Meaning of Belief: Religion from an atheist's point of vie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这些书也值得读:

1.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2. 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人的宗教: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与智慧》,

3.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神的历史》,

4.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 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基督教的兴起》,

7. 伊恩·布兰德尼《有信仰的资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商业精神》,

8. 朱利安·巴吉尼写 《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

9. 西蒙娜·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

10.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