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两天在读稻盛和夫的《活法》。在文章中,他说:“我不太欣赏才子,因为才子往往忽略今天。才子自恃才高,凭着对前景似是而非的理解,就厌烦像乌龟那样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总想如兔子般寻找最短距离。但对于急功近利,就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
看到这段话,想起了昨天看到的郝景芳写的一篇博文《我真正遇到过的人生困难》。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改名为:一个学霸的自我救赎之路。
在文章里,她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辉煌的学霸之路,然后讲出了她在大学时遇到的人生困难:我经历的真正困难,在于大学之后,当我真正需要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和事物的感知。
直到过了好几年,她才慢慢发现症结所在:她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举个例子,如果喜欢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想的更多是成功的步骤;但如果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感受的可能是身体和水接触的感觉,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调动身体肌肉拨开水面的触感,头脑中想的是更纯粹的身体姿态的细节。吊诡的是,在人生的很多领域,以前者心态都不如后者心态带来真正的成功。
聪明的孩子曾经太过容易地达到各种事的成功,因此习惯于站上山头的感觉。恨不得一脚就迈上山头。学霸熟悉的就是怎样每年在各种山头打卡,无论是各式各样的考试,还是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和各种文娱活动中打卡。
但是人生中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一生攀登而到不了顶端。如果熟悉的只是山头打卡,往往没有耐心一步一步踏实走山路,更无法接受那种“看不见顶端、只是一直在路上”的长期登山过程,那就做不到真的卓越。接受不了寂寞长路,就完全不能攀登任何真正的高山。所以很多聪明孩子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习惯于快速站上山头,不习惯于长久在山路上摸索。
想要在真实世界里做出一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一个人将自己全然打碎,忘掉所有既往,有一种从山脚开始攀登的赤子之心。然而很多习惯于在小山头上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人,不愿走下山谷,被卡死在自己的小山头上,也就很难攀登真正永无止境的高山。能走出这一步,需要的勇气多于才华。换句话说,有的时候,“聪明”阻碍了真正的“勇敢”。全然打破自己的学霸人设,和普通人一样努力工作,这感觉应该会让一些学霸难以接受吧。这也印证了上面稻盛和夫对天才的评价。学霸们喜欢“短平快”,发现工作需要持久战,就换个山头去攻克。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既然文章是一个学霸的救赎,那自然就有救赎之道啦。郝景芳给出的药方就是:广泛的接触各种学科,对内心敏感,慢慢摸索出内心真正光亮之所在,摸索出自我的样子。“内心有光”的人比“头顶有光”的人走的更远。。。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根本无从产生心底的热爱。
看了这篇文章,对照自己,发现自己虽算不上标准学霸,但是确实如文章所言自己被自己困住了。只有抛却聪明给自己的所有包袱,走到谷底,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事物,才是支持生命的长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