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系列之六:冬日游秋浦/李相文
秋浦之于我的魅力,首先是它的名字。“浦”的意思,字典里是“水边或河与河、河与海交汇的地方”,乍一看到它,意识里就有一条河扑棱棱地流过来。这样的河,孔子看过,子在川上,发出嘘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河,庄子也写过,百川灌河,望洋兴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面对秋水,仁者有太多的话语,不知如何表达;面对秋水,智者有太多的怀抱,不知如何寄托。
秋浦之于我的魅力,还缘于李白的诗。诗仙流落江湖的时候,曾在安徽一带漂泊,写过《秋浦歌》十七首。是什么原因让大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一个小小的地方,咏且叹之,竟留下了这么多的诗篇。是那一条秋天的河流留住了他的视线,还是河边浣衣的女子牵住了他的目光?他的诗充满了悲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诗里的人生况味,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所以,我对秋浦的情结可谓是“望穿秋水”了。
车子从阳新出发,经过黄石、黄梅、安庆等地,近六小时的车程,进入了安徽的池州。向石台县城驶去的路上,满目是萧瑟的景物:祼露的冬日的田野,一两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黑瓦白墙的徽式建筑,几缕青色的懒洋洋的炊烟,有时候,还有一两条小溪出现在眼前,不过,溪水都干涸了,看见的是河床上满地的卵石,或一两处黑黑的水凼。心里想,这冬日里旅游,还真难寻到春的踪影。不知过了多久,在我们疲倦欲睡时,眼前突然一亮,一条绿色的河水在车窗的右侧向我们招手,如一条碧色的玉带,系在村落与群山之间。朋友告诉我,这就是秋浦河,它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夏天的时候,这里是漂流的好地方。
中午到石台县城,县城很小,常住人口才2.5万人,走半小时的路,就可以逛遍县城的大街小巷。下午,驱车前往蓬莱仙洞。下车后走上一条小路,两旁是田地。从一方窄小的洞口走进去,里面真是别有洞天。洞分地洞、中洞和天洞三个部分。时上时下,落差大概有二三十米吧。地洞有一绝:山水壁画。洞壁上这幅水墨山水,是大自然杰作。我把它拍在相机里,回来的时候,处理成黑白照,还真的特别像山水画,并且有一点抽象派的味道。中洞有三绝,分别是千佛山、瑶池、天丝。千佛山是此洞最大的石钟乳,很黑。瑶池中的罗纱帐最美,纯白无瑕,晶莹剔透,见之忘俗。王母后宫紫竹林中有一处钟乳石既白且薄,看上去像白玉,很美。天丝呢?非常精致,均匀地长在顶壁上,密密的,小小的,让人想起那句词“纤云弄巧”,说是织女用来织云彩的丝线真不为过。这更是其他溶洞之所未见。最后一绝在天洞,是倒扣的金钟。真的是宏钟大吕,是不是玉帝在天庭开会时敲的钟呢,也觉得只有上帝之手才可以敲响这样的大钟。我们出来时是另一个洞口,在半山腰上,慢慢走下山,赏玩一下沿路的景色,让一头的汗珠散去,人觉得特别的清爽。
在路上系列之六:冬日游秋浦/李相文
第二天,我们又游了慈云洞,这个洞跟昨天看过的不同,昨天是旱洞,滴水少,多干,石呈灰黑色,年代较远。这是个水洞,头顶上经常会有小水滴落进你的颈窝,凉酥酥的。人在洞中走,水在脚下流。浮桥下的流水很清澈,有时可以看到一两只小鱼游戏其间,据说这水流出去,是下游村民的饮用水。里面不时会看到一些佛像,像是最近搬进来的。洞很大,洞壁上有许多游客留下的手迹,其中,有“老孙来也”留的最多。突然鼻子里飘进浓浓的酒香,原来秋浦人把这里当作了天然的白酒贮藏室了。我走近一个锁着门的地洞,里面黑黢黢的,看不清楚。用照相机的闪光灯照了一张相,打开看,果然是那种坛子装的窖酒,坛口用红布条封着,很好看。走了近一个小时后,又沿原路返回,尽管这洞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一路行走甚至有些凉意,但汗还是慢慢渗出来了。
从慈云洞出来,我们去黄崖大峡谷。峡谷景色很美,是个天然的氧吧。在一处瀑布下,我们停下来休息。瀑布叫黄龙瀑,弯弯流下来,有点龙腾虎跃的味道。瀑布下是一汪潭水。那潭水清得可见人影,浅处的卵石呈五彩,我捡了几个石头作为收藏。沿着木板做的索道往上爬到山中腰,就无路可走了。午餐是在景区旁的一栋木屋吃的,慢慢品尝着新鲜的农家菜,吃着喷香的柴火饭,望着冬日的远山旷野,觉得人生真的很美好,日子这样过着似乎有些懒散,却有一种幸福充溢心间。
吃完中午饭,我们就回程了。又看见了那条秋浦河,绿盈盈地,一汪碧波,送了我们很久,才恋恋不舍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2016年2月16日改稿于家)
在路上系列之六:冬日游秋浦/李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