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的感觉
郑重声明: 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在外打工还是在外求学,到了过年,都要想办法回家。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人到中年,春运期间都在奔往家的路上。
在外求学的孩子,经常发信息说想家,想念家人。可是到了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想家不过是一时的念头,或者是在外面缺钱了,受到委屈了,才会想家。而当他忙于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时,可能就没有时间想家了。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年轻人志在四方,我们也不希望他们终日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其实,有时他们想家,需要的是那种归属感。因为一个人离开家时间长了,有时候,心里就会觉得空荡荡的,不踏实,没有依靠的感觉。
当他回到家里,回到那个他生长的地方,那个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那个有着他最亲近的无条件爱他的,可以让他卸下一切防备的家人的地方,那个让他最信任也最依赖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放松,可以任性,可以不用伪装。做事不用思前想后,一个可以放下一切顾虑和警惕的地方,那个可以找回本我的地方。这就像游戏中的角色,每次伴随着音乐,雄赳赳气昂昂,信誓旦旦地出征,作战一段时间,身心疲惫,遍体鳞伤,生命值消耗到一定程度后,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以便更好地迎接挑战,他们就会想办法回到大本营调整补血,满血复原后再次出发。
我理解游子想家就是这样,那个游戏中的大本营就像是游子的家。那个家可能很偏远,回去一次要历经万水千山,可就算是坐着绿皮火车,车上的人多得拥挤不堪。就算要几经辗转,一路风尘仆仆。就算是把时间都搭在了路上,回家只能吃上一顿饭,和家人诉说一下离愁别绪,他们也不嫌麻烦。只要能回到家,能让那运行太久的心灵得以复原,远离喧嚣,远离繁杂,放空自我,回归本心。
那个家确切地说也是妈妈所在的地方。无论那个妈妈是白领精英还是家庭主妇,无论是博学知性还是才书学浅,无论是年轻美丽还是满目沧桑,无论是身强力壮还是弱不禁风,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独立前行,从朝夕陪伴到远行求学,从精心呵护到默默牵挂,距离虽然渐行渐远,却总有一根无形的线轻轻地牵系着。
这根深厚的永恒不变的血缘亲情纽带,它承载着我们的生命历程和情感记忆。所以,风吹遍了五湖四海,吹遍了春夏秋冬四季,却怎么也吹不散那些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们浓浓的思家念家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