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第10年了,单身是我最后的倔强
01
“节日有两种,一种是阖家欢乐,一种是倾家荡产。”
当身边的人突然不再沉迷于微博微信、而是转战淘宝的时候,没错,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来了。
在这个曾经虐狗无数、如今狂欢购物的日子,孤独聚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今年的双十一一如既往地疯狂,马云爸爸又推出了新的集赞玩法。就算你不玩,你身边的朋友总会玩。就连好久没有联系过的前任,说不定哪天也会给你发来求赞信息。
好不容易屏蔽了所有可能求赞的好友,却躲不开“弹窗大法”。关键是,明明知道是广告,却找不到“X”来关闭。无奈之下,你的工作和生活双双沦陷。
各大商家更是闻风而动,早早就把优惠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不知不觉,你已经拥有了一辆价值连城的购物车。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往年淘宝的数据:
13年成交额还是350亿,到了15年已增长至912亿,16年和17年的成交金额分别是1207亿和1682亿。
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几乎人人都是参与者。就像你好不容易逃过双十一的浪潮,却逃不过让你点赞的同事和朋友;好不容易捂住了自己的钱包,但却无法拦截一打开网页就跳出来的红包。
因此双十一后,许多人不是从黄金拉布拉多变成了中华田园小短腿,就是从千手观音变成了断臂维纳斯。
购物一时爽、结账火葬场,接下来不知道要吃多少土?
最可恶的是,血拼过后买来的东西,以为是必需品,实际上到货之后,却连盒子都没有拆开。要么就是发现尺寸不对只能换货,结果双十一的物流严重拥堵,东西还没到,双十二已经到了。
02
众所周知的是,双十一最早还不是全民购物节,而是独属于单身狗的节日,又叫光棍节。
当然,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也有许多种说法。
正经的版本是,有传说这是为了纪念古罗马时期一对被折磨而死的情侣,他们死亡的日子就是11月11日。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它来源于南京大学的四位同学,由于他们都是单身,便在一次卧谈中将11月11日命名成“光棍节”,以此来组织校园活动,没想到这一偶然却促进了这个节日的诞生。
不论是哪种说法,无一不透露出一丝苦闷和自嘲。
直到2009年,淘宝商城做了第一次“光棍节”活动,单身狗的尴尬便逐渐被人们购物的热潮所掩盖了。
这个购物节的诞生,说起来有点偶然,当时淘宝商城的总裁张勇想做一场活动,但十一月没有什么节日,于是他一拍脑袋选了“双十一”,“那正好,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点东西吧”。
双十一丰富的折扣,使得原本落寞的单身狗,至少可以通过买买买,来平息一下内心的愤懑情绪。
实际上任何人面对低价促销,都忍不住诱惑。短短几年,双十一的数据翻新了一轮又一轮。在这幅商业宏图的背后,有13亿中国人的冲动和呐喊。
有了这个节日,单身狗的日子更好过了吗?
人类是群居动物,尤其喜欢报团狂欢,一场双十一过后,商家实现了利润,情侣秀足了恩爱,只有单身人士,除了购物之外,就只剩下吃土了。
幸好,他们并不孤独,因为这个群体的人数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03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我国内地适婚单身青年数量高达2亿,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全世界超过2亿人口的国家只有4个,彪悍的战斗民族俄罗斯才不过1.6亿,放在两年前,俄罗斯+英国的人口总数都没有我国的单身狗多。
在我们的父辈一代,如果25岁还没有结婚,就会被人指指点点,但如今30岁左右依旧单身,已经是普遍现象。
如今网络社交越来越发达,但为什么单身群体却只增不减呢?
这一情况的出现,究根结底,来自我国深厚的历史原因。
重男轻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观念,加上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持续偏高。
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数据,在27-34岁非婚人口中,男女比例是2.148:1。有专家当时推测,当90后到了婚姻年龄,这个情况将会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我国的离婚率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持续攀升,在2017年更是高达39%,四舍五入计算的话,每十对夫妻,就有四对离婚。
这个数据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也就是说,你好不容易从千千万万条单身狗中杀出重围,完美脱单,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面临婚姻的破碎。
04
对于单身这件事,显然最着急的是父母。据珍爱网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有84.78%的单身民众有被催婚经历。
被逼婚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5至35岁的青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曾做过《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这个群体中有大约3%的比例,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
中国式逼婚,为什么如此恐怖?说到底,是两代人世界观与价值观碰撞的结果。
我们所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是中国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心理——他们希望按照心里的标准,规划孩子的生活。
其次,教育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两代人有不同的婚恋观。
“逼婚猛于虎也”,其实单身潮的出现并非偶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压力、观念差异、情感焦虑等逐渐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中将其归结于社会的发展。
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就算是独居群体,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做一个单身青年甚至还拥有更多选择。
调查显示,在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等国,几乎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者。而这几个国家在世界的幸福指数排名都位列前茅。
相反,那些迫于父母压力而选择婚姻的人,想要完整地走完这一生,似乎显得异常艰难。
从过去的谈离婚色变,到现今的离婚自由。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渣男渣女,最多的原因不过是一句“不合适”罢了。
特别是女性,在过去的婚姻当中,为了家庭往往需要牺牲个人,但是她们的行为,却被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随着女性个人意识的觉醒,许多人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觉得过不下去果断选择离婚——不妥协,是最好的尊重和自重。
05
《围城》里有句话,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到了这个时代,尽管渴望脱单,单身狗的内心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毕竟一不小心将日子过成一地鸡毛,你离一段不幸的婚姻也不远了。
不肯结婚,不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相反正是因为负责,所以才不能草率结婚。
人终其一生寻找的,除了理想,还有那个愿意为你停下脚步、陪伴你一生的人,我们自然要充满耐心,就像去征服星辰与大海。
两年前,央视曾经出品过一部纪录片《谈婚论嫁》,虽然只有短短五集,却反映了中国人婚姻家庭广泛存在的问题。
第一集《我要找到你》,讲述了三个大龄剩女的故事。
第一个是万人迷,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但却没有一段感情能够长久。第二个是长相不佳的女摔跤手,拘泥于自己的外貌,不敢去追求爱情。第三个则是坚持高标准的女博士,从不对现实妥协。
安全感、颜值、学历,何尝不是你们对于另一半的主要标准呢?
许多人表示,看完第一集就慌了,因为它真实地反映出了,面对婚姻,人们是多么地焦灼与无力。
比如,经济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影片里一对夫妻,他们来到北京已经将近10年。
面对女友,男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你把我卖了,肾、血、什么都卖了,我现在给你也买不起房子。”
《谈婚论嫁》上映第一天,网络播放量便超过了2400万,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还原了婚姻最真实的样子:要找到一个对的人非常难,找到之后要一起面对生活的压力,更是难上加难。
怎么办?影片或许给出了回答,那就是:相信爱情。
就像片中那对北漂的夫妻,最后他们还是结婚了,并在出租房里生下了孩子。
尽管他们在婚姻中也混杂着对于现实的妥协,面对钢筋水泥的城市,显得那样陌生与无助,但对于爱情的信仰,还是帮助他们挺过了一切。
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那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携手继续留在这座城市的信念。
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能共赴余生的那一个人,请不要犹豫,婚姻不是坟墓,它也可以是花田。
当然,在那个人降临之前,不妨选择做一条潇洒的单身狗。
单身算什么,大不了还有双十一,剁手党来陪你!
狗系人生自救指南
大神们给你支招
↓↓↓
本文作者 | 小鹿姑娘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