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级成绩集体下滑,因为6岁前忽略了这3件事
“三年级现象”是一种我国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厌学现象,集中表现为中小学学生随年级升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特别是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是一种消极教育现象。
——知于行
全班四十个孩子,朋友小A的儿子考了18名,为此下了很多功夫,焦虑到饭吃不下觉睡不好,陷入奔溃的边缘。
她向我吐槽,一二年级的小学霸,最差也是前十名,为何现在直线在下降,一次不如一次,他的态度越来越消极,曾经的努力看来白费了。
看着她很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不知怎么说,的确她一家人很努力,上幼儿园就开始教小学的知识,上全市最好的幼小衔接班,下班到家继续辅导,为了节省时间甚至另租房子陪读。
她无奈的摇头叹息:抢跑失效了。
在我思考怎么安慰她时,另一个朋友补刀:抢跑后,他在课上会很轻松,不必怎么用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学习态度和习惯就难以跟上三年级的节奏。
我赶紧给他使眼色,让他马上停止补刀:道理都懂,但是最怕被焦虑所控。我在一旁踢了他一脚,继续示意他停止。
那天的对话,结束的很尴尬,明明人家是求安慰,却被讲了一堆扎心的道理,依旧不知道怎么办,除了焦虑又增加了自责的心情。
回家我查了很多资料,“三年级效应”普遍存在,孩子到最后甚至厌学,家长的焦虑和苦恼,专家各种支招,解释了一堆表面现象,隔着屏幕都能嗅到不和谐的气息。
问了当老师的姐姐,“三年级现象”存在吗?
果不其然,他们也经常讨论这些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孩子在三年级成绩集体下滑的原因?这个只是果,真正的因六岁之前已经种下。
但是,在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有那么一些孩子却在稳步上升。因为,在孩子六岁之前,他们的父母基本做了这些事情。
01
好的孩子必定有好的专注力
工作需要被派到幼儿园多接触孩子,孩子很可爱也很让人头痛。他们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事情的态度,没兴趣就开始“闹事”,注意力不集中是常态,为了“鸡毛蒜皮”闹矛盾······
一周的学习,一个男孩让我印象深刻,很有学霸的气质,而且是很讨人喜欢的学霸,上任何课都能认真听,包括老师讲规则的部分,任何活动成绩都很理想。
在上课最后的环节,全班29个孩子多少都有走神的现象,旁边的孩子明显失去了耐心,坐在隔壁的孩子做小动作,干扰到了他听讲,他无奈的看了她一眼,就终止了她的干扰继续听讲。
听清老师的指令,能清晰的记住并能落实,是孩子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很多孩子也很聪明,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不知道抓重点,容易被外界干扰,记不住关键指令甚至直接没听清。
高品质的注意力,这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了这个利器在身,孩子在未来的学习所向披靡。
02
厌学,缺乏兴趣
例如数学,孩子的第一次考试因为走神考差了,他因此下结论说自己讨厌数学,或者被贴上不适合学数学的标签。然而他本可以喜欢的,他不喜欢的是数学学得不好。
前些天「双十一」,网店有不少优惠活动,一位爸爸交给四年级女儿8000元预算,完全授权给她做购买计划,借机考验孩子的数学能力。
女儿根据优惠活动,加加减减,写写算算,认认真真算了一下午,做了详细的购买计划表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难道购物是女儿的天性?再也不必犹豫双十一剁手的事情,我等学渣不配过双十一。
爸爸美滋滋的发个朋友圈,这个双十一意义非凡。
这么出色的答卷,如果没有兴趣,孩子怎么会做出来?
学习兴趣,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
孩子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然而,任何科目都可以与生活挂钩,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而不是片面的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只有把学习和生活实践真正链接到一起,他们才能建立真正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未来的生活!
6岁前,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
只有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才会保持优秀的成绩。
也只有父母的智慧引导,才能让学习的兴趣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03
习惯决定成绩,越小培养越好
网上一位妈妈,孩子刚上一年级开始叹气:已经预感到三年级成绩下滑了。
下面的人说她杞人忧天。
她说:我们现在的成绩就不好。
工作的原因爸妈都是早出晚归,孩子给奶奶带,学习习惯没养好。经常听老师反馈,作业经常字迹潦草,上课容易走神,考试都能睡着·····
平时写作业,就像奶奶追着喂饭一个效率,明显学习不是他喜欢的菜,所以吃起来总是三心二意,懒懒散散。奶奶缴械投降,她也认识到不能继续这样下去,抽出更多的时间帮他改善学习习惯。作业要写到很晚,不会的讲也讲不懂,他根本就不想理会,迫于威严才乖乖坐在那里。文具丢三落四,经常记不得自己的作业,状况百出······
每次辅导他作业,她都是一边督促,一边校正习惯,别提多伤身费力。妈妈幽默的调侃道:也许孩子成绩不好,是这辈子来报恩的。
学习不好的孩子,会越来越不好,不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孩子难以专注,学不好自然没兴趣,最后内化到我就是不行,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习上有心也无力。
孩子的智力没太大区别,习惯的好坏决定了孩子成绩,而习惯的培养却在6岁之前。
玩完的玩具放回原处,规律的作息,端正的坐姿,标准的握笔姿势,适应课堂的规则意识,今日事今日毕······都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训练孩子的能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有科学计划和相应强度的训练。例如孩子的握笔姿势,考验孩子本体【感觉统合知识】的发育情况,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系携带、扣纽扣、用筷子、口腔肌肉控制能力(孩子吃饭慢)······
如果你的孩子远远慢于同龄孩子,可以证明孩子的本体发育不好,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他们不会一件事比别人慢,而是处处比别人慢,那就急需这方面的训练。
有能力的孩子会飞得高,有好习惯的孩子才会飞得更远!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报恩的说法只是个缓解焦虑的说辞,孩子能优秀就不让他平庸。
说到底,孩子在三年级的成绩下滑,不过是长期教育方法不得当的集中爆发。
父母应该思考:
我们是否太填塞灌输,而泯灭了孩子天然的求知欲?
我们是否太急功近利,而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们是否太看重成绩,而忽略了跟孩子的深度沟通、情感链接?
转而,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一个专注、自信又有爱心的孩子没道理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