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如何做一位好母亲?
不同的读者(观众)会用不同的视角解读《琅琊榜》。
坚不可摧的袍泽之情,步步为营的攻心大计,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都令人对这部剧欲罢不能。但我今天却想换个角度,谈谈《琅琊榜》中蕴藏的育儿经。
专制型母亲:太子的生母越贵妃
越贵妃是一个性格色彩极为鲜明的女性,可以说,在整部剧中,她的面部表情是最为丰富的,或欢喜,或抽泣,或暴怒。讲真,越贵妃是深宫中一个难得的、真实的、鲜活的个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面部表情的快速转换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情绪的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众所周知,年幼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依赖于自己的母亲,总要“讨好”母亲以免被“抛弃”。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喜怒无常,孩子就不敢表现出自己的天性、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慢慢也就学会了看母亲的“脸色”行事。很显然,太子的唯唯诺诺就与此有关。
性格懦弱、遇事退缩不前的太子,凡事都想要母亲为他拿主意,不仅不作为,更是胡作非为。
越贵妃意图用“情丝绕”设计霓凰郡主,太子极力配合,不辨是非;东窗事发之后,却不敢承担罪责,全靠越贵妃辩解。
私炮房爆炸,太子最先想到去越贵妃处求援,越贵妃却用一个巴掌说明了母子间的关系:绝对的控制与被控制。太子业已成年,且是一国之储君,在母亲那里却无法获得一丝的被尊重的感觉。纵然太子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然地位,想来其内心也是十分自卑的。
喜怒无常的母亲很容易培养出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孩子的胆小怕事又会助长母亲的强势霸道,令其更加无所适从。
溺爱型母亲:誉王的养母言皇后
初看誉王与言皇后的关系,二者似乎是平等对话的。但细细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太子和越贵妃的关系恰恰相反:誉王主导着皇后的言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为离间靖王和梅长苏,誉王劝说言皇后扣押静妃。皇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妥,一定会招致皇上的惩处,但为了在宫内配合誉王也就同意了。
誉王谋逆,三言两语就说服的皇后、控制了禁军。倘若她能坚持底线,也不至于被废幽禁,令言氏一族蒙羞,也将誉王送上了一条绝无可能回头的死路。
这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戏码呀!
溺爱型母亲很容易培养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母亲一再的退让,无视道德与底线的退让,会无限放大孩子的的不良行为,最终,害人害己。
平等型母亲:靖王的生母静妃
静妃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她有胸怀,能够坦然面对无常的世事。她不争宠,十多年来默默耕耘自己的爱好,但当儿子需要时,又能变成儿子夺嫡的助力。她静得下,看破不说破,既找出了身边的眼线,又让儿子经一事长一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最重要的是,她对靖王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简单说,就是接纳靖王的优点,也承认他的缺点。沙场立功,她发自内心高兴;不受皇帝待见,静妃也不觉得生气。她尊重靖王的天性,不会颐指气使地告诉靖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她尊重靖王的选择,连年征战,她不埋怨,决意夺嫡,她不嘲笑。
总之,她爱的是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靖王,而不是某个必须获得“圣心”的皇子。于是:
三十岁、铁骨铮铮的靖王,在心情不好时,仍会去母亲那里寻求安慰,告诉母亲他想小殊了。
三十岁、铁骨铮铮的靖王,做错事、说错话会道歉,因为当他在母亲面前犯错时,母亲不会给他一巴掌,而是会巧妙又体面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十岁、铁骨铮铮的靖王,在母亲面前却是个小暖男,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会顾忌到母亲的处境,见不得、听不得母亲受一丝的委屈。
说实话,有多少人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究其原因,怕家人担心是真,怕家人数落更是真。由此可见静妃的高明。
夺嫡之争,本质也是母亲们的一场较量,只不过,这场较量早在孩子们出世就开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