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个世界到同一个本源的意识和万物想法哲学之光

无有四种——彻底认识存在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49人  落实地平线

老子的“无”为有之母,启发了国人对无的认识,但从此国人对“无”的认识一直停滞不前,三千年中没有新的內涵延伸,只是借物理学有了一个“真空不空,无中不无”的经验。但“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无中不无”的现象?这些就又没下文了。

所谓知识,以知一切而后快。无之疑不解,实为思考者之一大心病。今天,笔者用唯论再次讲论一下“无”的本质,“无”和“有”的转化。以前是在唯论者的新浪博客中类似探讨过一次。

我们所知的“无”,分四种。

第一种,是在同一世界中,因观察技术条件的限制,或光锥的限制,虽然存在,但在观察学上定性为“无”。这种“无”在近代物理学中多有描述。

第二种,是因本体不同而不能在同一世界中导致的纯粹的“无”。无论人类如何进行技术升级,都无法观察到这种“无”,但从哲学上推断它是一种存在。

世界万物,彼此联系而结为同一个世界。万物为什么一定会彼此联系呢?因为只有彼此联系,它们才能一定存在,否则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而一定存在,是在空间中仅且只有一种存在的情况下才可发生(参“单一存在公理”:在空间中仅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存在,是一定存在的;存在,则在时间中一定始终是“自己”这种单一存在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下,空间中这个唯一的存在称为本体,也称为世界。本体与世界等同;一切万物彼此等同,又与本体和世界等同。可见,本体可以是万物之任一,却不能是万物中之一种,所以本体之名非万物名,强名之“同”。当万物彼此等同,世界与本体等同时,万物就在空间中合为唯一的存在——“同”而一定存在。这个“保持万物彼此等同”的力,就是万物之间所有彼此联系的来源。

万物因同而一,因一而一定存在。这个一,既是本体,又是世界。本体不同,世界也不同,其中的万物也彼此不同,且本体不同,世界不同的两种事物,彼此间没有合为同一个本体而一定存在的力或联系(若有,则二者一定拥有相同的本体和世界)。没有联系,意味着二者的相互不可感知,意味着彼此是对方的纯粹的“无”。

可见,纯粹的无,与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没有共同的本体。

第三种,就是“无为有之母”中的无。这个无就是第二种无中所说的“同”,与万物同在一个世界,但与万物没有联系而导致无法观察的“无”。

万物因同而合一为“同”这个本体。万物之间因“保持彼此等同”的力,而互相联系,互感知“己外之有”。但“同”是一定存在的,即使撤去万物而在空间中只留下“同”这个唯一的存在,“同”仍是一定存在的。这时内部纯为“一”的“同”,是独立于万物而存在的“一定在”,不需任何与万物之间的力或联系即可一定存在。这样,万物与內部纯一的“同”毫无联系,虽与此“同”处于同一世界而不知其为“己外之有”,而名之以“无”。

此无,实为万物之本体和世界。万物生于此无又存于此无中,却无法可知,只能依理猜之。这就是“无为有之母”的由来。

第四种,在混沌世界中存在时间极短的存在。

前三种无,是由于对象和观察者之间无法产生联系,导致对象成为视野中的“黑洞”——对象沒有任何信息和联系提供给观察者。这称为观察者外在条件导致的“无”。

而最后一种“无”是由观察者內在条件导致的“无”。对象与观察者有相同的本体和世界,二者之间有联系,但观察者仍感觉不到对象的存在。因为在现实中的观察者或记录仪,都是有“反应时间”,“最快记录时间”等内在条件限制的。如拍照时的快门时间,输入端口的有效正负电位的最短时间,扫描的场频帧数,这些都会导致变化太快,衰减太快的存在无法被记录。如量子物理学预测的真空中的量子涨落,是无法记录证明其有的。

观察是一个把外部存在对外界产生的力或联系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信息,直到可被意识中的自我感知的过程。观察者对外部对象的观察,本质就是由外到內的转化过程。每一步的转化,都是一个力学效应的接收和转化过程。可以说,每一个完整的观察过程,观察者都有一个最短感知时间。

一方面,力学:“效应太小无法识别,有最低“阀值”要求。另一方面,力学效应是一个力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积分过程,达到“阀值”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称为积分时间。还有记录也需要时间且只能记录静态量,在记录动态量时需要在时间中分割成静态段近似地记录,而这个分割(如分辨率,扫描速率)都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小,所以记录也一定需要时间。这个最短可记录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感知时间至少包括积分时间和反应时间。在观察者与对象彼此不同的世界中,任何一个观察系统都无法实现感知时间为零的观察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时间短于观察系统的感知时间的存在,在观察者那里是被如何记录的呢?由于观察者根本来不及反应,好像什么也未发生,未存在过,所以只能以“无”来记录。这就是第四种“无”之所以称为“无”的原因。

在唯论中的自否世界中的所有存在,在空间中以“混沌”的形态成为唯一的存在而一定存在,在时间中却以极快的速度轮流闪现着。这种极短暂的存在方式,称为“窄存”。窄存的存在时间是可以一直分割下去到很小很小。所以,在混沌世界中的存在,当其存在时间短于观察系统的感知时间时,就被观察者称为“无”,当其存在时间大于等于观察系统的感知时间时,就被观察者称为“有”。

在混沌中的“有”,不是纯粹的“有”,不是在时间中永不改变的存在。它会随着观察系统感知时间的长短而发生“有”和“无”身份的变化。当观察系统的感知时间长到一个数值时,所有混沌世界中的“有”都成了“无”。

与混沌世界中存在时间有限的“有”相比,在空间中为一切可能的存在,在时间中仅且只为一种存在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有”(根据单一存在公理:存在,一定是在时间中是单一的一种存在”)理性,在时间中就是始终单一的存在。理性,是运行看的原理,或规则,也有人称“逻辑”。理性即存在,存在即理性。存在的内部,都是运行看的逻辑,不是挂在墙上,不是写在书中的死知识。失去运行的逻辑,就成为了知识。

若要认识存在,一定要先认识无。包括了有和无的认识,才是对存在本质的彻底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