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慢慢变得迫切
以前并未觉得读书是件紧要的事。当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很少、根本不够输出的时候,才深感这件事的迫切。
柜子里的书籍躺了一天又一天,总觉得何时打开都很方便,也正因此迟迟没有打开。
最近在跟几位书友讨论自己过去读过的书,哪一本对自己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这时才发觉自己看的书太少太少了,于是随便跟朋友说了一部《平凡的世界》,是我最早读的一篇长篇小说。主角的遭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向朋友们推荐它,而非因为自己读了很多书后的比较而来。
我之于读书,不仅仅是量少,种类也十分可怜。过去只喜欢小说,长篇、中篇或小小说通吃,国内的只基本读完了余华的作品,其他的就很少了;外国名著也很喜欢,尤其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这类小说。
也就是说,只要是名著小说,我都挺喜欢,只要不是小说,我几乎都没看过……
或许这也是我一直信仰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深情主义的缘故吧。
可惜好景不长,本以为光读这些小说取悦自己的大脑就够了,以为自己不必再去看那些目前兴趣并不高的社科类书籍。
是最近偶然看到的一本《认知觉醒》点醒了我,同时改变了我对于阅读这件事的看法。
阅读在我眼里开始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必要的存在。尤其是像《认知觉醒》、《刻意练习》、《终身成长》、《好好学习》等等等等,这类书籍早就存在,于我而言却是猛然间跳出来,无疑让我这个乡巴佬开了眼界。
这时我才开始明白几年前读周作人的散文,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的意义何在,那种从书中发现新大陆后欣然的感觉直到今天我才开始领会。
这种感觉的根源还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另一方面,日更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发觉自己大脑的知识储备正在慢慢枯竭。文章越写越多,内涵越来越少,可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深思过后才明白,实际上并非可写的东西少了才没有内涵,而是脑子里的东西少了才让文字显得肤浅,才让文字显得苍白。
我越来越写不出了,越来越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了。同时对于阅读,也有了新生的兴趣,新生的新鲜感。
于是乎,读书慢慢变得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