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分子》——现代人的毒鸡汤
文长16182字,阅读需要15分钟。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书,作者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是一位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主张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书中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大多数观点都有相应的研究结果支撑。对于那些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的人来说,这真的是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话不多说,壮士,来跟我一起干了这碗鸡汤!
《智识分子》自序——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整本书的序,这部分可略读)
1. 对待理工科专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意见当成决策的参考。
理工科思维是最重要的现代化思维,讲究tradeoff(取舍)、量化和科学方法。复杂世界中很少有哪个实际问题只用一方面的知识就能解决,在公共问题上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见识并不高明,只知道自己学科的一点知识,以为就他做的东西最重要,而且还习惯性地过分强调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鼓吹全球变暖的气象学家大言不惭地要求不惜代价减少碳排放,仿佛降低经济规模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似的;搞航天的人认为每往航天事业投入一块钱就能带来七块钱的回报; 搞生物能源的人说核电特别危险;搞物理的人说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国最急需的科研项目……因此对待理工科专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意见当成决策的参考。你可以在你的专业范围内给我提供最好的论点数据,但具体怎么决策,我还得再听听别人的论点和数据。
2.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取舍之间找到合适的度,看自己能够承受多少代价。
认准一个方向毫不动摇,是理念,是派系斗争,是意识形态, 是情怀。知道过犹不及,该左左该右右,时刻为寻找最优值进行调整,才是理性态度。 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你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理念, 而在于"度",在于数字。复杂世界中几乎任何东西都有利有弊,用与不用不仅仅要看这个东西好不好,还要看你能承受多大代价。想要学会寻找合适的"度", 你至少需要掌握两个不同的理念。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公共知识分子,却往往只知道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那个理念,有时候连事实都不顾。
3. 智识分子需要广泛学习,掌握不同流派的思维方式。
专家按照思维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专家(刺猬)深入了解自己的领域,有一个“大主意”,以为自己理解树,就能够解释森林,企图用一个理论来解释一切;第二类专家(狐狸)什么知识都了解一点,有无数个“小主意”,常常能够看到冲突双方可能正确的方面,他们与复杂的世界保持同步,是复杂世界的科学决策者。因此,智识分子需要广泛学习,掌握不同流派的思维方式,练就十八般武艺,成为了解很多知识的第二类专家。面对一个问题,可以把它当成经济学问题,也可以把它当成政治学问题,甚至一个物理学问题。一招不成,再来一招,理论不好使不能怪老师,要怪自己会的招式太少。想学会这样的本事,就得读书。
第一部分 世界观祛魅
(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一个跟传统看法不太一样的世界,作者说常识是我们的敌人,社会上人们对一些问题的主流看法很可能是错误的。第3点讲述了五个最简单的经济学智慧,第4点解释了民主失灵,都是很有益的内容。总体来看,这部分的内容是一碗毁三观的毒鸡汤,你所相信的那些正能量很可能都是假的,但是谁能保证作者说的全部都是正确的?)
1. 很多事情的发生只不过是偶然而已,成功这回事有很大运气的成分。
不要用常识理解世界,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成功是众多因素作用在一起的偶然结果,人们却倾向于找到使之成为必然的因素(比如个人素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很多人就说局势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可是革命前没人会这么肯定。作者认为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使用统计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来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换言之,也就是将自然科学方法论引入社会问题的研究。
(小爷不看书:这是唯一不太认可的一点喔!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拥有完美无缺的理论,数据化可以为社科研究提供有力工具,但这似乎不是否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由。用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多少都有些丧失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方向性。个人觉得这不是在动摇人类的三观,似乎是在质疑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和人类理性行为的基础。数据会告诉我们“是什么”,可是我们还有十万个“为什么”。)
2. 人类倾向于采用模仿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模仿自杀,抑制这种“雪崩效应”的关键是拿掉事件初期的节点。
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相对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做决定,直接模仿是一条心理捷径。可悲哀的是,很多人到最后是为了模仿而模仿。效仿自杀是其中一种情况,研究发现媒体的报道和自杀数量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也是维稳的手段。)抑制这种“雪崩效应”的关键是,阻止第二步,也就是在第一块窗子破了之后赶紧修好(破窗效应),因为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导致模仿,所以维稳的关键并不是起因和结果,而是事件初期的几步。
(小爷不看书:这部分的内容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也提到过,感兴趣可以读一读。)
3.如果有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未来的精英,经济学无疑是这所学校的特色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5个最简单的经济学智慧,也是值得记住的5句话:
①国家不是家庭
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以家庭为核心,讲感情和道德;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以个人和国家为核心,国家讲利益和效率。现实是我们常在公共事务中讲感情,尤其是对某一特殊群体(如捐款)。经济学家认为这是错误的,凡是在市场中过度保护某一个群体都是错误的(如贸易保护)。福利制度也是如此,高福利等于高税收,“均贫富”的思想是在用传统社会看待家庭的眼光看待国家。
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真实世界是受限制的,很多东西人人都想要但是未必能得到,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你需要付出代价。经济学的智慧在于问一句值不值得,即社会决策的关键在于取舍。比如环保问题,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希望把所有污染企业都关停,而经济学家的做法是衡量下当下的环境可以承受多大污染,把排污的份额卖给企业,出高价购买污染权的企业就是对社会经济贡献最大的企业,这样就保证了污染的代价花得最有效率。所以一切都应该有个“度”,那么该如何取舍?经济学家常用的方法是边际分析,经验证明边际效应常常递减。
③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改变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激励。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给一个单方面的外部激励政策。(另一种方法是市场化)
④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
市场传递价格信息,让最该办的事优先办,并交给能力强的人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和医疗市场化不成功是因为价格信号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和需求(上学和就医都不是越贵越好,价格更不能反应需求)。能够通过足够的基础设施确保信号有效传递,才叫真正的市场经济。
⑤复杂系统的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社会是个复杂系统,其行为常常难以预料。两个部分之间可能没什么关系,但其他各部分之间是严密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蝴蝶效应)。多项研究表明,政府采取单个措施的社会改革试验,设计不好容易出现“意外效应”。
4. 政治选举常常会出现民主失灵,因为选民的无知存在系统偏见,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喜欢听的“小故事”做决策。
对于美式民主,选民很无私(大多数是出于爱国情操投票),政客很贴心(政策越来越符合民意),这正是民主失灵的原因。民主要想发挥作用不失灵,选民越自私越好。多数选民无意了解政策,因而选民是无知的。如果只是无知还好,但这种无知存在系统偏见。作者提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市场相信看不见的手,一般公众很难理解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公众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相对于经济学家,公众普遍认为公司的利润太高。比如汽油涨价,经济学家认为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公众则认为是因为石油公司想赚更多的钱。
第二,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而公众则本能的反感外国,支持本国货。公众总是低估对外贸易的好处,总是认为外国在掠夺本国的就业机会。公众常常强烈相信商业公司把工作转移到国外去是造成本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学家则认为其连次要原因都算不上。
第三,公众过分害怕裁员。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公众态度往往只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而且还是个危险。而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在他生产的产品才能卖出去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更何况允许公司自由裁员未必会降低社会整体就业率,因为只有当公司知道自己有权裁员,它才敢于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雇人。
第四,公众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青少年中有吸毒的,公众就会认为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看到华尔街金融欺诈,公众就会认为整个富裕阶层完全腐败堕落了,整个整个经济体系都没救了。公众对未来生活标准的预期总是比经济学家悲观。基于这种认识,选民往往比经济学家更希望政府干预市场。
政客们不但了解选民的这些偏见还特别善于迎合这些偏见,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竞选活动中,动不动就要提到自己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打击的计划。
小故事的重要特点是它能调动人的感情,在一个小故事里,人脑的两个感情区域(一个正面情感,一个是负面情感,在不同区域)被随时激活。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选民不愿意听专家瞎忽悠,他们喜欢自己做判断,他们做判断的依据就是小故事,所以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
选民最喜欢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哪个候选人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当选。小布什特别喜欢谈论自己年轻时代的酗酒的荒唐行为,就是为了衬托第二个故事,事实证明英雄何止不怕出身太单薄,简直是早年越差越好,奥巴马当奥巴马能当选也和这个故事有关,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黑人的奋斗。当然奥巴马演讲的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华盛顿政客一片黑暗,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来“change”,选民对这两个故事都买账了。
对于民主失灵,作者给出了3个对策:上策是用市场取代民主,一些经济领域交给公众自己选择;中策是限制只会听故事的人的投票权,给理解复杂事物的人更多的投票权;下策是加强教育,让选民多了解一点经济学常识。难度依次增加。
5. 世界其实是不公平的,自私自利的人更容易成功。
研究表明,得了“好报”的人,大多不是“好人”。我们常常看到人才精英都是和蔼可亲、品德高尚的,但事实上,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水准比普通人低。一些人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上层社会更习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他们比普通人更自私。富人更自私的原因可能是,富人因为资源丰富有实力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相比之下,穷人必须依赖自己有限的资源才能更好生存,因此特别看重自己的形象。世界其实并不公平,最容易成功的是那些表面上能与人合作,实则非常自私、甚至偶尔欺骗的人。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权力不取决于业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和上级的关系。做好人感觉很好,但这只是普通人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成为“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从自利的角度做事情。
真正的积极主动,是你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左右。一个人出于自由意志去做一件事,任性而为才是自由的选择——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自己感到骄傲。但是在康德看来,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这种所谓的道德优越感而做事,仍然是不自由,也是不道德了。
(小爷不看书:这部分内容有毒!简直是毁灭了底层人民的希望有没有!当然,一定不要对这个世界绝望。)
6. 歧视是人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消除经济歧视很难,但是任何个人都可以主动出击让自己不被歧视。
歧视是人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别有用的思维方式,想要依靠宣传教育去消除歧视根本不可能,虽然消除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很难,但是任何个人都可以让自己不被歧视。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敌意歧视,损人不利己,宁可不赚你的钱也不跟你打交道,甚至还要故意黑你;另一种是经济歧视,对某一人群区别对待,不关乎个人感情,纯粹是出于自利。很多看似是地域歧视的现象,实际上是经济歧视。经济歧视者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为统计歧视,我们很难充分了解一个单独的人,干脆就用它所在的群体个人的一般意象来代替他,尽管这种做法不太合适,但是它提高了效率。种族歧视的起源也许就是一种经济歧视。想要消除针对某个群体的经济歧视非常困难,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不大。但是对个人来说经济歧视是有解的!弱者抱怨别人歧视,强者自己主动出击。下面的故事是个很好的例子:
研究人员做实验发现,如果一个残疾人去修车铺修车,他得到的报价,比健康人修同样的车要高30%。这是修车铺故意欺负残疾人吗?其实是因为他们吃定了残疾人行动不便,不愿意货比三家。在后续的实验中研究者让这个残疾人一进修车铺先说一句话。结果这一句话就能确保他拿到跟健康人一样的价位。这句神奇的话是,“我今天要拿三个报价。”
(小爷不看书: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有很大收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歧视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我没有时间去了解你这个人怎么样,我只能通过你所处的群体做一个判断。生活中的很多经济歧视只是出于理性人自利的考虑。“弱者抱怨别人歧视,强者自己主动出击。”,我们可以自己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
7. 人脑中有六个道德模块,它们之间的的优先级决定了每个人的意识形态。
研究人员提出,人脑中有六个基本的道德模块,对各种事情进行模式识别,从而做出道德判断。更形象地说,我们的道德本能都已经写好了一个草稿或者至少列了提纲,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去修改和完善这本书,但是那草稿仍然非常重要。这6个模块是:关爱/伤害,公平/作弊,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圣洁/堕落,自由/压迫。大脑中的道德模块优先级不一样,导致不同的政治(道德)倾向。
自由主义者特别强调关爱、自由和公平,认为社会要想好好运行,第一要关爱每一个人,不能伤害人,第二要公平,自由主义者对弱势群体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同情心,宁可牺牲一点自由和公平也要去保护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党人总是支持高福利和高税收。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压迫这个模块的侧重点在于不要压迫别人,对公平的侧重点在于结果公平,认为最好给每个人分配同样的好处。
保守主义者对所有道德模块都是同样重视的,认为人必须尊重传统,维持秩序,尊敬权威,对组织忠诚,同时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保守主义者对自由的侧重点是不要压迫我,政府不多能收我的税;对于公平,保守主义者认为,好处必须按照贡献大小分配,而且为了惩罚偷懒者,宁可牺牲一点关爱。
自由主义者的内心是,世界上存在着压迫,我们要反抗,打破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以推动社会进步。保守主义者的看法是,人民的日子本来过得很好,突然来了一帮自由主义者,他们同情罪犯,反对我们的传统价值,败坏我们的道德理念,还把我们的东西分给不干活的人,所以我们要跟自由主义者战斗。其实两种理念无关对错,正确的办法是就事论事,我们需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还存在第三类自由论者,他们专门强调自由,捎带重视公平,而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道德模块。很多经济学家持自由论者的立场,不过因为这种自由论者缺少关爱的模块,经济学家们也很难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小爷不看书:我是保守主义者,你呢?)
8. 任何一个国家的格局都可以根据“三围理论”确定,国家的诸多政治斗争都可以从领导人和联盟的互动中找到答案。
(高能预警!!!或许你以前对政治有个粗浅的认识,但是当你发现这些内容赤裸裸出现在书里,你还是会觉得震惊,够腹黑!)
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以“民主”或“独裁”来划分,而应根据“三围理论”:
名义选民: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对谁当领导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
实际选民:那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对美国来说相当于选举这天出来投票的选民,对于沙特阿拉伯国王国这样的君主王国来说,他们是皇室成员。
胜利联盟:必须依赖他们,领导人才能维持自己权力的人。对美国总统来说,他们在关键选区投出关键一票让你当选的人。对独裁者来说,他们是你在军队和贵族内部的核心支持者。
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关键不在于是否选举,而是胜利联盟的人数。联盟人数多,这个国家就是民主国家,联盟人数少,不管有无选举,这个国家都是独裁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是为联盟服务,因为联盟可能会推翻领导人。领导人的终极目标只有两个:①获得权力;②保住权力。最厉害的独裁者也只有依靠联盟才能实施统治。因此我们对政治斗争的诸多不解都可以从领导人和联盟的互动中找到答案。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变法为什么困难?民主的美国为什么推翻别人的民选政府?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越丰富,就越不可能民主化?
政客比老百姓理智得多,他们做什么事情背后都是利益的计算。《独裁者手册》提出了5个通用的权力规则:
①要让联盟越小越好,联盟人数越少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
②要让名义选民越多越好,名义选民多,一旦联盟中有人对你不满你就可以轻易替换掉他;
③控制收入,领导人必须知道钱在哪里,而且必须能控制钱的流动,萨达姆上台先前就已经掌控了伊拉克的石油;
④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
⑤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给人民,这意味着任何改革如果伤害到联盟的利益就很难进行,凯撒大帝曾经想这么做结果遇刺身亡,历史上变法者常常以失败告终。
领导人要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通过税收、卖资源、或者外国援助拿到钱,用一部分钱把联盟喂饱,剩下的大可自己享受,或者如果是好的领导人的话,也可以拿来为人民谋福利。领导人对付联盟,除了必须收买之外,还有一个用外人替换的手段。对领导人来说联盟成员的能力并不重要,甚至反而有害,忠诚才是最重要的。联盟和名义选民的相对大小关系,是政治格局的关键。只有当联盟人数足够多,成功的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实现。小的联盟容易腐败,消除腐败的办法很简单,扩大联盟人数。CEO工资跟业绩根本没关系,最佳策略不是搞业绩而是搞政治,他们必须在董事会上安插自己的人马。这是经济学人2012年报道的最新统计。
民主国家领导人与独裁国家领导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必须优先保证自己的铁杆支持者的利益,所谓国家利益其实只是一个幻觉,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自己的利益,是不同的人群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民主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处处受限,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可以像独裁者一样行事,美国对外政治的唯一原则是,确保美国人的利益。2010年有一本书叫《援助已死》,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对非洲的种种援助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收买独裁政府,援助其实就是一个幌子。美国领导人更喜欢独裁的外国政府,因为一笔钱交给民主国家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投给独裁国家却可能改变其政策,所以越是独裁国家,越容易出内奸。研究发现,那些当选联合国理事会成员国的国家,在其任期内经济发展和政治自由都变得更落后了,更大的发言权可以换来更多的援助。
独裁体制收买少数人,民主体制收买多数人,本质都是收买。民主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政府必须是人民纳税养活的。只有在国家收入必须依赖税收的情况下,独裁者为了获得收入,才有可能给人民更多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实行民主的另一个条件是,最好在这个国家的建政之初,联盟的人数就比较大。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乃至于领导人没钱了,按不住联盟的时候,这个国家更有可能突然实行民主。
民主的本质不是选举,而是联盟人数多,所以民主化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联盟人数,但是这一点不能指望领导人。因为根据权力的规则,领导人在任何情况下,希望的都是减少联盟人数。真正能让联盟扩大的其实是联盟本身。独裁国家的联盟成员本来是不希望联盟扩大的,因为联盟人数越少,每个人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大,然而人数少也意味着不安全,领导人可以随时替换他们,这还不算在政权更替的时刻联盟本身能否继续存在都成问题,这个时候联盟才有可能愿意增加人数来换取安全感。联盟人数继续增加,他们反而会因为这个增加而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因为联盟人数增加意味着国家更民主,于是税率会降低,人民会更加努力工作,经济增长,于是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
(小爷不看书:人性,成了主宰一切选择的要旨。这个世界真是复杂又简单!)
第二部分 流水时代的英雄
(这部分重点谈了教育问题,作者说现代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超越父母所在的阶层。这个问题你想得越明白,内心就越难受。但是没关系,书中还说,英雄就是突破了阶层,带给世界惊喜的那些人。另外,对于教育问题,我们总是羡慕国外种种,但其实美国教育对阶层的划分比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可怕。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光明的那部分,需要了解的是,有阳光的地方也有阴暗。)
1. 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
高中知识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竞技体育,命题者设计那些刁钻古怪的高考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只有足够难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因此高考是一个无止境、无上限的恶性竞争游戏。历史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在其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人才和工作机会是共同增长的,并且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小爷不看书:又是一口毒鸡汤,我也曾被分类,也曾参与这场可恶的军备竞赛!)
2. 中美大学都是应试教育,都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其实中美大学教育具有巨大的相似性,美国学生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从小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他们互相模仿,不敢冒险,不打算对事物进行深入了解。(如果有所不同,那应该是美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优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
3. 修炼品格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成熟,我们需要以自由意志做决策。
“追求崇高”的对立词并不是“追求卑鄙”(没人追求卑鄙),而是“追求成功”。品格跟思想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精英素质。需要指出的是,修炼品格并不是消除人的情感冲动,而是控制这些冲动——“发乎情止乎礼”。我们得时刻记住,品格修养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成熟,特别可靠,才能办大事。普通人的上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那些想要办大事的人才需要品格。因为做大事,不能单靠本能反应行事,需要动用自由意志去做决策,决策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人应该先看看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以这个内心的热情为指导去选择一个职业,做事的目的应该是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中庸不是面对两种对立采取一个折中的立场,而是要认识到不同理念,不同情感诉求,不同道德标准之间必然有冲突,这些里面没有哪个是完美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矛盾永远存在。遇到矛盾需要协调时,根据当时的局面,作出一些临时性的安排,去得到不同诉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等到下一个局面变了再继续调整,平衡永远是动态的。
(小爷不看书:这部分其实谈到了领导力因素,成熟可靠才能办大事。只有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而领导的艺术还在于平衡不同理念、情感诉求、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所以中庸之道是个好东西!)
4. 现代教育有不同的阶层,英雄是依靠内在动力、超越了阶层出身、周围环境和性格局限,给世界带来惊喜的人。
美国的学校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阶层划分: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学生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
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情做对,要求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材料,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只要你能得到正确答案。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培养的医生和律师等专业技能阶层,是中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美式教育。
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属于统治者阶层,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是怎么制定规则,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怎么尊重规则,老师不主动提供任何解题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定规则。这个统治阶层的教育已经不是追求什么表达能力、艺术效果、漂亮的ppt之类的,而是追求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注定成为未来领袖的小学生从四五年级起就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对当前问题发表看法。
现代教育可以简单的分为3个层次,对应3个阶层:①平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②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③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现在流水线似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底层,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你还得去精英大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小。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成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成功是这件事有一个什么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第二类成功则是这件事没有什么标准,甚至根本就没有先例,你无中生有,非要做这么一件事,而且还做成了。这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成功,他们在制定标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第一类成功人士,处处精确算计,小心谨慎,不敢有任何差错,干什么事都有目的,绝不浪费时间。
成功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英雄,主要是依靠内在动力,有自由意志和使命感,不需要外界的监督和激励,是自己要求自己非把这件事做成不可。对他们来说,工作已经不是简单上下班的事,是一项事业,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意义和认同感,把工作视为道德责任,想办法达到更高水平,不惜为此作出牺牲。知识分子的智慧,加英雄主义的自由和勇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素质。在机器人时代有知识、有勇气、追求自由才是真正的人,这才是人战胜机器的根本。
(小爷不看书:还是那句话,社会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至于为什么不平等,这涉及到文化、制度等太多因素,好在政府的存在就是消除这种不平等。俗人适应世界,英雄改变世界,前文所说的“有解”其实是依靠内在动力,通过智慧、勇气和自由创造历史。这看起来假大空,其实落到实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热爱一件事情就会创造很大的不同。哎,阳光一点哟!)
第三部分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几个观察、解释世界的方法。我们应该重视理解问题的尺度,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做一个理性人。)
1. 简单系统能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数据分析的真正作用是让好东西迅速流传,然后迅速消亡。
用数据分析搞预测的隐含假设是未来事件会继续落入最近流行的俗套。高考是可以预测的,它是一个简单系统。如果一个系统包含正反馈机制,那它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不好预测,一个小小的波动就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如金融系统)。命题者的追求是“好使”(只要保证聪明用功的孩子能够考上),受众多是俗人,因此高考不会考太深太广,尽量把偶然因素降到最低,那么必然诉诸俗套。“俗套好使”,所以越是流行的东西越俗套,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文艺青年都以不爱流行文化为荣。
数据分析的真正作用是能让好东西迅速流传开来,然后迅速消亡。这里说的当然不只是高考作文,更重要的是电影剧情之类,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使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股票交易,回报率就会越来越低,直到这个模型也变得不好使,结果华尔街就永远需要新模型,而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容易赚钱,这是一场恶性军备竞赛。
(小爷不看书:技术都是见光死。但是就算你藏着捂着,技术该出来的时候还是会自己出来,不断创新才是王道!)
2. 研究问题的尺度很重要,从小尺度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问题。
很多争论的焦点在于尺度不同,争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尺度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尺度思维的一个要点在于,当你考虑大尺度问题的时候,小尺度现象常常可以忽略变化,从小尺度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问题。我们从《史记》这种人物故事类历史书里悟出来的道理,并不适合研究大国在百年以上时空的兴亡。研究大尺度问题必须关注一些长期不变的因素。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机遇是如此偶然,智慧生命的出现就是一个罕见事件。创新与合作是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交流导致了创新。
3.技术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技术可以直接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由新技术的出现引发的。一个特别有意思而又影响深远的记录是马镫,直接带来了欧洲骑士制度和封建贵族统治,这才有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而最后终结这种统治的,是火枪技术的出现。技术不断改变历史,而且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技术甚至改变人的基因,人类今天的进化速度是拥有农业技术之前的100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由小部落的游历变成大规模的群居,每个人有了更多的可选伴侣,导致自然选择加速。
4. 学英语不是一个修身养性的长期活动,要争取在短期内突破。
有人建议每天背 20 个单词,或者时不时看两个英文句子体会其中精妙用法,试图日积月累,这是拿英语当健身项目了。正确的做法是找本托福 GRE 单词书,每天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背 300 到 600 个单词。第二天你会忘记很多前一天新学的单词,但这不要紧,记忆的关键在于间隔式的重复。过一天复习一次,过三天再复习一次,过一周再复习一次,让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你每天的单词功课实际上是先复习旧的,再学新的。同时,找一本大学英语课本之类的书精读其中的文章。熟练之后你要找本真正的英文书来读。不是儿童读物,也不是什么各路文豪的作品精选集,找本最新出版的、人们正在谈论的、正常的美国大人读的书。
这本书必须非常有悬念能吸引你一直读下去,比如说《达芬奇密码》之类的小说,找个电子版拿金山词霸一边屏幕取词一边读。到了这个阶段,不要管某个词的精细用法,也不要搞生词本之类的东西,就是一门心思要把书读懂和读完。只要坚持读完一本书,你就基本过关了。你的第二、第三本书将会越读越快,最后可能只需偶尔翻一下字典。对于听力,先听精益求精地听熟悉的内容,纯粹是为了练习听力,慢慢过渡到直接听没读过的有声书。
(小爷不看书:这真是本书中最“小清新”的一部分内容,想努力学习英语的人就开启每天300单词的车轮战吧!)
5. 信息极客用论文辟谣,用数据论证,用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
信息极客并不满足于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还想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用信息左右公共政策,因此他们需要三个功夫:①阅读学术论文;②直接阅读原始数据;③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极客用论文辟谣,用数据论证,用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他们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教师记者或者医生,也可能是任何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解科学方法的人。
6.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有技巧可言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另一种人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以人为本,可能是中国文人最坏的毛病,不是证明对方说的结论不对,而是证明对方这个人,或者对方所代表的势力不行。表面上说具体的问题,实际上都是说人,争论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把对方全面贬低,舌战群儒的技术一共就3招,按使用优先级顺序如下:
①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高手的做法是先恭维对方几句,把人抬上去,如果对方真顺着爬上去了,你再质疑——不对啊,我怎么听说你……如果被人揭短,正确的做法是先防守,充分列举事实证明自己有能力。(不要反击,这样会把自己拉到和对手一样的层次。)
②如果比不过事实就比境界,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把对手拉到更高的场地。比如“我确实输了,那是因为我不忍心(或者不屑于)”,这样抢占道德制高点和战略制高点。一旦把悲壮感情建立起来,你就已经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传统上通常认为做事的动机比结果重要得多,尤其是大事将就,论心不论事。
③你别说我如何如何不堪,著名英雄XXX也曾经如此不堪。
(小爷不看书:可以说是hin实用了,记住它,百战不殆!)
7. 不要听风就是雨,要时刻调整自己的信念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做一个理性的人。
当你说“我相信”或者“我不相信”的时候,是在给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复杂的信念体系,时刻调整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可以说,这是不断地变动自己的世界观。作者在这里提到了贝叶斯定理,简单点说就是你根据现有的全部信息对一件事有个信念值(比如认为无人驾驶不可靠,对其信念值为15%),但是随着新事实的佐证,你的信念值提升(对无人驾驶的信念值变成22%)。据此,我们的观点随着事实改变,有胆有识,这是贝叶斯定理的伟大原则。其更重要的意义是避免听风就是雨,首先接收了有利证据,确实提高了信念值,其次没有因为一个证据就立刻改变自己的信念,过去不太相信,如今还是不太相信。贝叶斯定理的核心就是对新信息要随时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既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要妄自菲薄。简单点说,作者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被各种证据洗脑。
(小爷不看书: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一定不要听风就是雨,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8. 一门知识需要外部输入的参数越多,这门知识就越不可靠,确定性就越低。
任何数学知识都绝对正确不容置疑,数学确定性最高是因为从几个不言自明的基准点出发,就能推导出所有,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外部参数的输入。物理学、化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可靠性都不高。经济学、心理学和政治学这些领域的可靠性就更低了,大多数经济学模型已经简化到几乎没用的程度,相当多的心理研究论文根本无法重复。至于政治学,学者们在很多问题上连起码的共识都没有,可这些最不可靠的知识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
(小爷不看书:提高警惕!作者提出的这个“常识”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似乎数学的可靠性已经不是完美无缺了。)
9. 刻奇(自媚)表面上是自我感伤,实则自我愚弄。
《时间简史》是一本已经过时了的科普读物,可是门槛越高的东西才越有趣味,这也是该书依然畅销的原因之一。米兰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提到刻奇(自媚),有以下特点:
①自我感动及感伤。
②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③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④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⑤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⑥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⑦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⑧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10. 现阶段载人航天其实是个形象工程,航天事业的回报主要是在卫星上的应用。
空间站里的宇航员的确做了很多科学实验,但绝大多数这些科学实验都可以在不载人的卫星上完成。形象工程的最主要好处是让人民包括纳税人高兴。想用金钱买高兴,其实也不容易,越是发达国家,金钱跟幸福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但是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举办世界杯却可以显著提高一个国家的幸福度。
第四部分 未来,已经到来
(这部分是展望未来,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想保持自己相对于机器的创造性优势,需要新的工作策略和组织管理方式。)
1. 我们应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和创造性,这些是机器所不擅长的。
现在人工智能的长项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比较重复的工作,而机器还不擅长的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和创造性,对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其次,与其跟机器竞争还不如带着机器一起跟别人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机器的人。最后,既然第二名没有意义,我们可以开辟各种细分市场,在一个新的小领域内当第一。
(小爷不看书: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拥有社交协商能力、创意和审美的人是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所以还是要做个有趣、有想法的人啊!)
2. 相比于独裁组织,去中心化的组织很难对付,但也有一定策略。
海星是去中心化组织,蜘蛛代表集权组织。去中心化组织有个关键的弱点:你很难通过这样的组织赚大钱。分权的产业利润低,只有集权才能获得高利润。怎样杀死海星?答案只能是把海星变成蜘蛛。美国人当初是如何打败阿帕奇部落的呢?美国人给阿帕奇首领发牲畜。有了财富之后,这些部落首领之间开始了相互争斗,最终一个集权化的部落就很容易对付。杀死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有3种策略:改变环境,先把海星变成蜘蛛再杀,把自己去中心化。
3. 市场经济的真正关键在于不知道未来如何变化,如果落后于人,最大的好处是知道前进的方向。
市场经济更明显的好处其实不是商品的质量好,而是商品的种类之多。市场的真正关键在于不知道。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你最好还是什么样的后代都随便生一点,关键词是不知道!政府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变。
市场经济深得生物进化之道,第一,随机变异;第二,自由交配,新发明都是把旧的想法连接起来;第三,无情淘汰,谈计划不谈灭绝,谈市场不谈破产的都是文艺小清新,所以要参与市场都有这样的精神,想生就生,该死就死。
中国经济与市场进化原则不符,但是中国经济比纯自由市场经济还好。这个道理可能在于知道,当前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很可能恰恰是因为起点落后,如果你落后于人,最大的好处是你知道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根本不需要自己尝试,把别人已经证明好使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这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一帮小公司瞎搞,而是国家直接组建大公司集中力量办大事,任务仅仅是模仿,创新是别人的事。但是当你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自己搞点创新,甚至决心当领先者的时候,也许还是要效仿进化搞自由市场。
创新也许是坚持自由市场的唯一理由,一般人以为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是有竞争,其实竞争被高估了,垄断的效率并不比竞争低,而在于垄断不利于创新,竞争有利于创新。
4. 人类处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选择投资与人类文明的传统美德暗合,但是投资带来增长这个理论需要“市场无限大”这个假设。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足时代,而人类在身体、大脑和精神上都不是很适应。在消费和投资之间更鼓励投资这个原理甚至与人类文明的传统美德暗合,你应该推迟享乐,不要有点钱就花了,省下来投资多好。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投资带来增长这个理论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市场是无限大的。只有每一笔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一定能卖出去,不断投资才有意义,如果市场已经饱和,又没有新产品被发明出来还投什么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投资刺激增长显然是一个简单线性理论,在非线性条件下并不成立,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其实是个神话。
作者还提出了四个论点:
第一,产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剩余利润,增加私人投资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带动增长。
第二,为扩大消费应该提高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第三,投资应该社会化,决定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不应该只看其能带来多少利润,而应该全社会一起评估它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要追求实用价值。
第四,花钱是道德的,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消费其实比工作更好,纯粹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而消费追求的是使用价值。
另外,经济已经从短缺时代变成了过剩时代,过去是疼痛经济,现在是快乐经济。
(话说,毒鸡汤喝完了,你还清醒吗?)
总结
1. 书中的很多观点,说是“毁三观”似乎有些言重,但还是让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2. 因为作者在书中借鉴了太多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更像一本索引或综述,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但是也不够深入,有些问题我还想多问一句“为什么”,但是已经翻页了,如果想要系统认识一个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智识分子的法宝——读书。
3.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选择直接相信本书的内容,恐怕也不是作者所说的“智识分子”,不如做个信息极客求证一下。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太多书目,以下整理了部分书单,如果有天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推荐你在下面选一本,也许读着读着就离智识分子更近一步: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经济学寓言》《什么都是显然的: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引爆点》《魔鬼经济学》《理性选民的神话》《政治之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ower:why some people have it,and others don't.》《The Rational Animal》《枪炮、病菌与钢铁》《政治生存的逻辑》《独裁者手册》《援助已死》《理性乐观派》《优秀的绵羊》《怪诞行为学》《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社会阶层与隐含教案》《信号与噪声》《国富国穷》《第三种黑猩猩》《崩溃》《技术想要什么》《进化心理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数字化生存》《与机器竞赛》《反节俭》《巨富》《超级魔鬼经济学》《无权者的力量》《人人时代》(又名《未来是湿的》)《海星与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