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考:功臣辅佐君主登上皇位后该隐退吗?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15人  伊尘卿

      西汉时期司马迁传世名作《史记》曾对范蠡文种的遭遇进行描述: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史记》简短的一段话就揭露出文种对君王的信任和君王的无情,后来文种的悲惨遭遇更加凸显了范蠡的先见之明。作为辅助君王成就帝业的功臣,帮助君王坐上皇位后,也想享受一下功成名就的荣耀,但该退还是进呢?这点来说,范蠡为后世人做出了一个典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以说已经高度概括了作为文臣士大夫与武将大丈夫在古代社会的最终政治追求。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恰逢乱世,那选择一个明主就成为必须做出的抉择。

      这好像隐藏一条规律:好像但凡辅佐皇帝成就帝业后,功臣就应该理智选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才能保存自身。功臣如果不功成身退,很多时候是下场很惨。那汉代的韩信、彭越就是被刘邦授意而被害。其中例外的就是被后世称道就是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佳话千古传诵。

历史思考:功臣辅佐君主登上皇位后该隐退吗?

      公元961年,北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位后在一次下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将军一起饮酒。我们知道,这些人都是拥护赵匡胤登上皇位的重要将领。当大家酒至半酣之势,赵匡胤劝说他们,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还强调结为婚姻,杯酒间就化解兵戎相见的危机。

      赵匡胤给这些将领开出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能够使将领们接受的。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的话已经说得这样明白,丝毫出不留存回旋余地,加之当时皇帝的权威如旭日中天,不可动摇,于是只得俯首听命。后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都上表说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历史思考:功臣辅佐君主登上皇位后该隐退吗?

      回过头来看赵匡胤的做法,其实算是厚道之举。这是用经济又省力的手段来换取兵权,缓解冲突。当时天下基本已经被平定,这些开国武将的身份就变的很尴尬,因手握兵权,皇帝对他们存在戒备之心,皇帝活着之时能镇住这帮人,一旦开国皇帝病故,储君继位这些人不一定能听储君的指挥。

      赵匡胤让这些武将告老还乡赏赐以荣华富贵,既处理了这些武将的处境安排,又解决了开国武将夺权的隐患,应该算是找到一条对君臣来说都是双赢之路。

      石守信等人遇到了赵匡胤,算是幸事。而明代那些跟随朱元璋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多疑的性格,来自底层草根的背景,让他痛恨官僚的人。曾有人反腐贪污60两银子就要被凌迟处死,而那些可能威胁他江山社稷的有功之臣不得善终,就不难预料了。

功臣辅佐帝王后不贪图富贵,该退则退,该隐则隐,对于不同时代的人都是一个拷问。其关键就是看跟的君主是什么样的人。喜欢读历史故事的你,是否也是这样认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