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让妈妈和苦恼说拜拜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是由韩国知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所著。
妈妈这个角色面临着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从而产生了很多苦恼。作者在书中指出,妈妈们的苦恼不该从“是谁的问题”入手,而应该从“与谁的关系”这个角度去切入。
因此,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关系。一本书带你从关系入手,和苦恼不断的妈妈生涯说拜拜。

一、赞扬真的好用吗?
我们常说要多赞扬比责骂更有用?但真的如此吗?为什么有的孩子越夸成绩越差?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赞扬往往是针对结果,这就导致在赞扬中,可能会让孩子对以后的评价产生焦虑;原本自发的兴趣和热情可能会减退。
相应的,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赞扬也就不是无往不利,总会有失效的时候。
一味赞扬不可行,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激励。
怎么去激励?很简单,只需要用爱守护在一旁。
如果说赞扬是有条件的认可,那么激励就是无条件的认可。当父母给予子女无条件的激励和支持时,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幸福地自由着。

二、乖孩子真的好吗?
长辈总是希望孩子乖一点,那么乖的标准是什么?无外乎服从性强、尽责。
2014年“世越号”沉没造成304人葬身大海,其中325名学生中,有250人永远留在那片海域。当船体倾斜时,广播通知大家不要随意走动,于是听话的学生们按照指令乖乖地待在船舱内。原本穿上救生衣跳船可以获得更大的获救几率,但是听话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违抗指令,而是第一时间选择了服从,以致于造成惨剧。
在不知道船体实际状态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听从指令,他们当然是乖孩子,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服从性强、尽职尽责,本应该是值得表扬的优秀品质,但在某些时候也会让人成为善良的恶人。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者明知道电击会让人痛苦甚至致人死亡,但大部分被试者依然遵循游戏规则的要求将电压开到最大。
他们是恶人吗?并不。被试者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没有精神疾病、没有犯罪史、认知水平正常,但在实验中,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服从,哪怕常识告诉他,那样会死人。
这样的强服从性还能让人认同是优秀品质吗?
服从没有错,但一味服从就是错。因为我们不能保证下达的指令就是正确的,下达指令的人没有问题。
我们说回乖孩子,长辈之所以喜欢乖孩子,不过是因为便于控制。显然,乖孩子缺乏自觉意识,一味服从,那么,一旦乖孩子遇到一个心术不正的指令者,他们将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变成善良的恶人。
所以,还是让乖孩子们学会自主思考吧,有是非的判断,有自主的意识,才能避免陷入善恶的窠臼。

养育孩子不易,做一个好妈妈更不容易,但如果你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无疑将帮助你更好地选择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好地进行科学养育。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因为教育和生活问题苦恼不已,不妨来看看这本《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