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每天300字读书

老子|第13章 宠辱不惊

2023-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明朝的陈继儒《幽窗小记》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其中,“宠辱不惊”应当来源于《道德经》第十三章;“云卷云舒”大概来源于唐朝王维的诗《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人生在世,不管是受宠还是受辱,就应当视如庭院里花开花落那般平常;对于人生得失,不必太留意,就应当视如天空云卷云舒的变幻那般平常。

自汉初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但是,到汉末,儒家经学衰微,再到魏晋时期,时人开始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西晋时,文学家潘岳曾经写过一首《在怀县作二首》诗,其中的一句是“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东晋时,有一个叫阮光禄的人隐居在东山,清静无为,内心一直很满足。有人问王羲之这件事怎么看,王羲之说:“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这位君子近来已不会因荣辱而心动,就是古代的隐士,也无法超越这个境界!这件事记载在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里。

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一个叫卢承庆考绩的故事:

唐高宗时,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运的官员在督运粮食时,遇上大风,导致粮船沉没,粮食毁损,卢承庆给了他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考核结果。那位官员听完后,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地退了下去。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也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碰上这样的事情,只怕回天乏力啊,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于是他把那人叫了回来,对他说道:“损失粮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随之把评语改了过来。那位官员听他这样评价自己,既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因此而流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更没有说什么感激之类的客套话,只是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不置可否。这样一来,卢承庆更加钦佩他的涵养,不禁脱口而出:“好,宠辱不惊,遇事从容,难得难得!”当即又把对他的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能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确实是不容易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宠辱若惊”大概是一种常态。

老子认为,“宠辱若惊”之所以是人们的常态,是把名利之心看得如同灾难对于身体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是人们把受宠看作一种荣耀,把受辱看得很卑下,受到了宠爱就感到很惊喜,受到了侮辱就吓得不行。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人们为什么害怕灾难?那是因为人们把的身体看得太重要了,把名利看得太重要了。如果人们能够做到“无我”“无私”,不把名利看得那么重,那还有什么灾难呢?因此,如果有以自己的全部身心为天下百姓服务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老子在这里说的“无身”,并不是不看重自己的身体,而是说没有自己的私利,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能而弗居”(第一章),是“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无私”(第七章),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身存”,才能“成其私”(第七章)。

杨朱学派是“贵生”“重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庄子学派是重视养生的。庄子思想恣意汪洋,上通无极,下达屎尿,与天地同生,与万物为一,穷通富贵、荣辱贫贱、五声五色等都不能影响他。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庄子认为他还没有达到至人、神人甚至是圣人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天下就应当自在宽松,“无为”而治,而不是通过治理而有天下,治理天下那都是尘垢秕糠的事,“是其污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庄子·在宥》)在这里,庄子学派的后学者引用了“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但表达的却是只有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驭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驭天下之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