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思维》读书笔记——第十九章《过度自信》

2017-10-15  本文已影响27人  公子小白

概述

过度自信在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受智商等因素影响。过度自信有时会带来灾难。为了避免过度自信,我们可以通过“校准”作为指标来评估当前状态,通过思考:如果我的答案是错误的原因,来调整“校准”值指最佳。

关键词解释

  1. 什么是准确度?
    准确度是决策者所作出的判断是正确的百分比
  2. 什么是校准?
    校准是指信心与准确度的匹配程度,比如决策者有90%信心时,准确度是70%,那么这个决策者的校准值就是20%。校准是衡量决策者是否过度自信的一个量化指标。

结论

平均信心水平从未有超过准确度10~2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只要决策者不对自己的判断十分确定,过度信息就不会成为灾难。

应对错误,调整校准的策略:

  1. 当判断难于做出或过于容易做出的极端情况下,过度自信会达到最强,这个时期我们需要谨言慎行
  2. 决策者的信心比准确度有1520%的差值,也就是说如果决策者有90%的准确度,那么他真实的信心可能只有7075%。(来自希滕斯坦和菲什霍夫的观察)
  3. 百分之百的信心在预测人们的行动时会显得毫无根据。我们可以根据这条来判断决策者的信心,或者通过毫无根据的弱点削弱决策者的过度自信
  4. 对某个答案极度自信时,思考其他答案正确的原因会起到很好的校准作用

文章结构

  1. 列举实验论证,过度自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 说明过度自信带来的危害
  3. 描述衡量过度自信的指标——“校准”(准确度与信心的差值)
  4. 说明准确度与信心之前并无相关性(避免3中内容引发歧义)
  5. 说明如何避免过度自信
  6. 总结

1、2描述过度自信,3、4介绍如何判断过度自信,5介绍如何避免过度自省,6收尾。

有趣的细节

  1. 人们在对于接近于瞎猜的事情(50%概率)时最容易过度自信,随着准确度的上升,自信心逐渐跌落,在80%左右准确度时,“校准”值为最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