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书而读书散文读书

读《我的山河》有感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982人  南歌xys

  最近正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到《我的山河》这篇,顿觉受益匪浅,忍不住吐之而后快。

 不得不说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很有探索精神的人,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更是深入骨髓里的民族情怀。他曾言:"路,就是书。"即多看多走便能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文章说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有不少所谓的学者笔下高谈阔论,飘渺虚无蹈空凌云,却少有人能像他这般脚踏实地,真真实实接触苍原苍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归根结底都是从山河出发。余秋雨先生躬亲寻访,在山河间找路,即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

  先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学者。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为家喻户晓。可先生却认为"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并用黄帝战败蚩尤、成吉思汗纵横天下、赤壁之战的成败因素来力证天时的重要性。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也改变了历史的温度,战争变革、跋涉迁徙……都与天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说起中华文化的天地之线,人们首先会想到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长江流域也因屈原等人的出现自成一派。这第三条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即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因与长城多处重合,因此长城就是第三条天地之线。中华文化的核心主题就是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这才有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先生考察了鲜卑族入关后建立的北魏、清代康熙皇帝建立的热河行宫、穿越长城北漠的晋商故地……踏遍了中华文化的天地之线,才发现中国缺少了海洋文化。地球上不存在全能文化,中国的农耕生态也实现了自给自足,不需要跨海远征。文章的最后,作者表示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真正感受在天地间活过一次。

  从文笔上来说,作者的言语朴实生动,多处引用典故,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从结构上来说,作者讲究总分总的基本格式,却又从多方面讲解,层层递进,句句经典。从内容上来说,作者的这篇散文包含了大量中华文化的故事,加上作者自己的深思熟虑,读起来酣畅淋漓,甚是快哉!从思想上来说,作者浓烈的民族情感与热爱自然的感情融为一体,使人心中震撼不已。读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真可谓眼见大家的风范,好像跟着先生踏遍了一条条文明之路,见证了一个个文化背景。余光中曾这样评价先生:"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可见先生笔下生花。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令人感慨,也只有在路上,一直前行,才能探索更多的文明。人类只有把一切都放下,放在山河之间,才能找到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