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友《工钱》: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孙方友的《工钱》,写“狗儿”在城里打工受到城里商品经济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培训”,他回到家乡给村主任的果树打了半天农药,于是很大胆地向村主任要了30元工钱。
这一个行为细节把狗儿的全家人和全村人给惊呆了。
狗儿全家有3件大事要有求于村主任。
为打破僵局,狗儿的父亲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
狗儿的大嫂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狗儿的女朋友也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
请看:“还30元工钱”这一个细节重复出现了3次,细节的内容一致(都是还30元钱),但细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3个不同的人来还钱),这就是典型的“小小说渐变”叙述。
不需要什么质变的高潮细节了,这3个“渐变的细节”一旦完整地叙述完毕,它里面包含的底蕴——
“农村基层干部的可怕的威严、农村平民百姓可卑的奴性”的生活本相不用作家写一个字,就足以震憾我们的心灵了。
“渐变式的细节”组合起来后产生1+1>2的艺术效果,有可能产生构成有巨大爆发力的“突变细节”的功能。
《工钱》的3个“渐变细节”是平均用力的,也有作品的“渐变细节”在最后的高潮位置上用足力气来营造出体现“A——AA”的倍增扩大变化。
这样使人物单一性格元素爆发出最大的亮点,以此来让读者顿悟。
《工钱》是作家孙方友的一篇进入小小说年度选本的作品。北京电视台将它改编成为长度仅为 20 多分钟的电视短剧。
电视短剧《工钱》获得了当年度“最佳电视短剧”奖。
《工钱》不是从外部事件、而是从内部人的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来反映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的变化。这个角度是新颖的、也是深刻的。
作品的人物塑造没有平面化、简单化,每个人物都是肯定与否定等多个矛盾因素组合起来的复杂性格个性——
对于主人公狗儿来说,他进城打工,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洗礼,能用新的价值观念来处理过去乡亲们的“帮工”事件,但是他由此遭到了传统乡情的激烈反抗。
狗儿爹及一家人和狗儿的女朋友在过去田园牧歌的生活中追求着世俗的功利;村主任一家已习惯于家长式作风和生活。
但狗儿从城里带回的新观念和新行为对他的心灵震撼也诱发了观众对这篇作品丰富、复杂的立意深入思索。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肯定的一面、否定的一面,这样才构成了这篇作品真实和深刻的生活底蕴。 《工钱》的新颖、深刻的立意得力于全篇精彩的核心细节。
狗儿向村长追讨 30 元工钱,而狗儿一家和女朋友却不约而同将3倍于 30 元工钱的数目还给了村长。
这个核心细节是“引爆”全篇深刻立意的“细节引信”。它的技巧模型可用“叙述延宕”来概括。
同一个细节——还给村长 30 元工钱,重复出现了3次,因为重复出现,作品中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和个性情感暴露无遗。
农村中过去传统的亲情网和人情网的强大得到充分的表现;而由此带给观念的心灵震撼和哲理思考也就此形成。
一个细节重复 3 次以上的“叙述延宕”是中国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技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