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逻辑心情随笔哲思

拥抱原生家庭的罪

2016-08-07  本文已影响222人  木清琳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一直在找寻或弥补与父母的联系。

今天听到很多人讲述与父母的问题 --从小被寄养在祖父母或亲戚家,经历了爱与不爱的挣扎,长大后也一直和父母较着劲,想爱父母却恨着父母,想得到父母的爱却总也得不到。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一对父母都基于他们自己的经历、他们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尽量做了当时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安排,比如把某个孩子寄养在别处,比如对孩子过于严厉,比如打骂。

于父母,这是他们的爱,是他们的付出;于孩子,这是父母的不爱,是自己内心的伤痛。

孩子努力再努力,希望自己乖一点父母会爱多一点,希望自己好一点父母会爱多一点,希望自己优秀一点父母会爱多一点。可是,可怜的孩子啊,父母从来没有不爱你。父母从来都是爱你的,只是他们只会那样的爱你,和你乖不乖好不好是否优秀没有关系。

带着这些伤痛和永远未得到满足的爱,长大后的孩子仍习惯地去努力迁就父母的一切以得到父母的爱。于是,对父母的要求对父母的干涉对父母的索取,你不敢说不,但心中却在哭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你们为什么不爱我?

父母真的不爱你吗?请闭上眼睛,仔细地想,父母真的不爱你吗?父母没有一刻爱过你吗?除了你记住的寄养,打骂,父母对你没有任何爱的行为吗?

我小时候曾短暂地被寄养在外婆那里。虽在同一个小镇,妈妈却把弟弟留在身边,把我放在外婆那里。尽管外婆无比地爱我,我没有受过什么罪,可是当我回到父母身边时,幼小的我心中一直有一根刺:父母更爱弟弟,所以把弟弟留在身边;父母不爱我;我要更懂事,更优秀,父母就会爱我。

也许由于是老大,也许是父亲在那个年代深知女孩的更不容易,相比我的弟弟,父亲对我的要求严格至极。我必须考第一,才能得到父亲满意的笑,我必须背出乘法表否则不能吃饭,我每天早上必须对着录音机跟读英语九百句到他规定的遍数才能去学校就算快迟到我急得哭,我不可以出去玩,不可以交朋友,如果犯错永远得到严厉的惩罚。而我的弟弟,却总能逃脱这一切,得到原谅得到赦免。

长大后,尽管我认为我已经做得很好,父母亲仍时不时地说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优秀,谁家的孩子对父母怎么怎么好。我对他们的爱被拒绝,我对他们的爱在这些比较中变得一钱不值。我一直在追求他们的认可,可从未得到。我憎恨他们。我怪罪他们的不认可让我失去自信,怪罪他们的严厉让我缺乏安全感。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培训,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的内心。其中一个练习是和一位同学结伴,面对面坐着,闭上眼睛,握着手,把对方想象成是你的父亲,然后是母亲,你和他(她)说你心里想说的话,然后再想象对方是你自己,你再变成你的父亲或母亲和你自己说话。我对着“父母”将我的伤痛都说了出来。奇怪地是,说到后面,我竟然脱口而出:“ 感谢你们造就了今天的我。我理解你们所做的一切,我理解你们对我的爱,并且,我爱你们。对不起,我不该恨你们。请原谅,并请继续爱我。”

当我说完这些时,满脑子伤痛的画面突然被温馨替代,眼前浮现出无数曾经完全被遗忘了的画面 -- 母亲骑着自行车下班回来看到在阳台上等待的我愉悦地叫我的小名;小时候生病了母亲给我买小礼物;每晚晚自习回家妈妈给我加餐小锅煮的面条;父亲牵着我的手在田野里认识自然;父亲在我逆反年龄成绩一落千丈时心里特别难过地和我象成人一样的谈话,挽救了我;我上大学时父母送我去学校,临走时眼神中对我的不舍;我生完孩子被推出产房时父亲急切地说这里风怎么这么大,快点遮住头,并用身体为我挡着风...

这一幕幕这么多年来被我关于父母不爱我的信仰遮挡。这些画面如一束明亮的光照进我的心中,刺破了长久笼罩在那里的黑暗。温暖融化了寒冰。

那一刻,我放下了。

父母爱我。他们从来都不曾不爱我。他们爱我,也许以不完美的方式,可是是他们那时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我也爱他们。我以为我恨,实际上是因为得不到,因为要保护自己。

也许你们的童年有更多的伤痛,也许你们的父母有更多的过错。可是请闭上眼睛,搜寻记忆中爱的画面,让爱的光环驱逐你内心的伤痛,安慰你内心的小孩;让爱环抱“它”。

过去的一切锻造了现在的你。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来源于过去。如果你喜欢现在的自己,那么请感恩过去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爱和不爱。如果你珍视现在拥有的,那么请感恩过去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爱和不爱。

父亲的高期望造就了我的不自信,父亲的严厉造就了我的安全感缺乏,但是因此我的永思进取,我的独立和坚强也造就了我学业、事业和生活的所成。我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因此我感谢我父母对我做的一切。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那么要改的是现在的自己。追寻伤痛的根源是为了觉察自己,接受自己,是为了不再沉湎于伤痛、愤懑和怪罪。请觉察自己内心的小孩,告诉它,父母爱你,你已长大。

是啊,我们都已长大。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我们的快乐要由自己负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