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与中国旗鼓相当,印度人时常感到恼怒 | 品书录

2023-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邱林

邱林

印度,这片恒河流域神奇的土地,过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如此形容它:“只要一下飞机就臭气熏天,直扑而来。”印度果真如丘吉尔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有着野蛮、落后的国家吗?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除了恒河污染严重外,印度的经济社会变化是他无法想像的。

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记者爱德华·卢斯撰写的《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对印度独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变化进行了仔细的诠释。他认为,虽然印度独立以来经济实现了可观的增长,但是印度始终在甘地以及甘地之后的时代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由于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制造业,大量的劳动力依旧生活在农村。因此,印度难以中国旗鼓相当,对于这种既定的角色,印度人时常感到恼怒。

在印度国内,“超越中国”的言论早已甚嚣尘上。而这一现象更是被西方“好事”的媒体逮个正着。一场“龙象之争”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当下,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等于或打破了中国记录,那就是人口总数。这一点确实有据可循,那就是印度的人口已超过中国。据联合国相关机构预计,到2023年底,印度人口总量将比中国多出290万。

然而,目前印度的人均GDP只有中国的六分之一,在社会资本的扩充方面落后于人,失业率较高。而且因为印度营商环境差,包括中国在内的投资者都望而却步。据英国《卫报》报道,2014年至2021年,印度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公司或办事处。而印度只有1.2万家外企,也就是说,六分之一的外资企业“跑路”。

“扫描”印度之后一个事实更加凸显:印度的崛起与否,不在于外界看好或看衰,而在于自身是否能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一跃而上。同样的,即便“人口红利期”关闭了,中国依然有大把机会用于高质量发展,锁定所谓“龙象之争”的主动权。

我是因阅读卢斯担任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记者之后撰写的《美国,醒醒!》一书时,偶然发现《不顾诸神》这本书的。我之所以看这本书,部分原因是印度这个崛起的亚洲大国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2001至2005年,卢斯以《金融时报》驻印记者身份,在新德里工作了5年,由于是英国记者,他更容易接近印度各阶层人士。有趣的是,卢斯在驻印期间,娶了一位印度太太,他的岳父、岳母分别是政府官员和德里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因此,有人就这件事提出疑问,由于卢斯与印度女性联姻,这很容易让人们理解为,他在印度采写的新闻报道,自然会对印度有所偏心,从而失去新闻的客观与公正。

卢斯在《不顾诸神》“序言”中写道,“本书主体并非印度文化和古老的印度文明,西方人对此的溢美之词已经太多,我不想再跻身其中。如果不是对印度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为之着迷,我是不会写这本书的。我想讲述的是这个国家不断变化着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状况,它的未来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在21世纪中,中国、美国和印度这三个大国间的关系相对世界产生更巨大深远的影响。没有战争,美国不能阻止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因此它将支持印度崛起成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所以,印度崛起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国家明确期望它崛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为它推波助澜。

不过事与愿违的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现代化变革之后,印度社会依然笃信宗教;在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中产阶级、甚至公民识字率仍然相当低下。虽然印度经济社会变化较大,但是印度官场的腐败和低效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这似乎会构成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个是我们自以为熟知的印度:纱丽、咖喱、克什米尔地毯、香料与神油、恒河、泰姬陵、瑜伽术,还有光头的甘地与大白胡子的泰戈尔;另一个是正在发生的印度:数不胜数的破衣烂衫的穷人,秽臭的街道与河流,雨季的泥泞道路与破败局促的窝棚,对悲苦生活的安然自得,以及对印度的过去的沉迷与吞噬。

当然,如果我们仅凭《不顾诸神》这本书了解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全面的。虽然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但今天骨子里还是一个极其分散的国家,中央缺乏对地方控制的权威和能力,印度成千上万个神,多神世界观和价值观,种族仇恨与歧视,以及自以为是的文化相对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是印度发展的绊脚石。

虽然我读了《不顾诸神》,了解了印度当今的现状,但我仍希望能有一本抽丝剥茧的书,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用比较宽阔的视野去描述现代印度的转型和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