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超赞:86年的女博士,17岁前竟没上过学
01
如果不知道塔拉的年纪,我会在读完她的书时,以为是一个出生于战争年代,上了些年纪的作者。以为作者真是运气好,出了人生第一本新书,迅速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而且连续很多周打榜。
连比尔.盖茨也以一个书评人的身份介绍了这本书,给了这本书的作者塔拉非常了不起的称赞,尤其对塔拉的自学能力,给予极大的肯定。
可我惊讶的发现,塔拉竟出生于1986年,如今这位已经在剑桥取得博士学位的女孩,很难想象,她在17岁以前,并没有机会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
这样的自学能力,塔拉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
如果她过去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只是因为家境贫寒,经济条件不允许,倒也不意外。但塔拉家却是意外的让人有点让人惊悚。
她出生并成长在美国,一个闭塞的山村巴克峰山下。她有一个从来不上教堂,每天自己在家特别虔诚祷告的父亲、这位父亲每天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随时在家中制造紧张的战备气氛,认为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了。
父亲对政府充满着不信任甚至是仇视的心理,总担心政府会强制他的孩子们去上学。
但明显,只是他多虑了,当地政府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家庭中孩子的存在。
塔拉的父亲,这位大山深处的一家之主,一共生养了七个子女,其中四个都没有出生证明。孩子们不仅不能去上学,就连生病了,也绝对不能上医院去看病。
孩子们没有入学记录,因为他们从未踏进过教室一步。
因此,对于塔拉的家所在的爱达荷州和联邦政府,这个家里的一些孩子,甚至没人知道。只能算是一个不存在罢了。
对塔拉自己的童年记忆来说,父亲的家族,在巴克峰山脚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塔拉的奶奶,每天都在那儿建一座永远家盖不完的破败房子,还总在修剪整齐的草坪边,胡乱地建不止一座废料场。可就是这样一个奶奶,也会和塔拉的父亲因为一件重要的事吵架。
她认为自己的这几个孙子孙女应该去上学,而不是像“野人一样在山上游荡”。
塔拉爸爸拒绝的倒是很坚定。
他认为公立学校,就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我把孩子们送到山下的学校去,这把和他们交给魔鬼有什么区别?”他反问。
塔拉的奶奶,甚至悄悄策划带着塔拉去学校读书。
可在奶奶和爷爷出发前的那一刻,塔拉还是放弃了。她还是被爸爸平时讲的公立学校和政府如同魔鬼一样可怕吓住了。
与其有生命危险的读书,还不如就在家里跟着父亲干活、跟着母亲上学。
02
很奇怪,1986年出生的塔拉,怎么也不像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年轻女孩。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塔拉父母的故事。
塔拉的母亲法耶,是附近城镇上邮递员的女儿。法耶在心灵手巧母亲(也就是塔拉的外婆拉鲁)的装扮下,每天衣着体面,往返于学校和教堂以及社区,过着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生活,至少和周围的人都不一样。
实际上,这种生活对她来说,过的太过费劲。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假装”的生活,当然,装久了还是有点累。
外婆拉鲁的父亲是远近出了名的酒鬼,因此外婆拉鲁一家,在一个虔诚的摩门教社区的环境里,被周围的人看作是“非正常的家庭”。
这几乎让拉鲁无法嫁给一个体面的男人,直到她认识并嫁给了一个刚从海军退役的好脾气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塔拉的外公。
婚后,外婆拉鲁致力于构建一个完美家庭,只是为了少让儿女们,受到她从小经历的那些白眼与冷遇。
没想到,一向穿着奶油色白皮鞋的小女儿法耶,对于自己母亲向往中城镇体面的生活,却本能选择了逃离。
法耶早就对,每天思考天鹅绒长裤颜色正不正,凹凸纹的细布裙剪裁是否得当这些琐事不厌其烦了。
与塔拉爸爸吉恩的相遇,似乎就成了她人生的解药。
长期山谷里的生活,让吉恩身上有着一种超越同龄人的严肃和认真,他身体健壮、很有主见,有一家之主的派头。
等到了山上,塔拉的母亲马上就被高高的山峰深深震撼,她喜欢这种空旷而自由的感觉,很快就跟吉恩订了婚。
她的哥哥,曾对妹妹即将生活地方的彪悍之风表示过惊恐,他曾努力想把妹妹拉回过去生活的世界,但最终没能成功,妹妹只是离那个世界越来越远。
塔拉后来知道,母亲家庭的解体就是自己家的开始,两者根本无法并存。
塔拉有时盯着父母亲结婚照,看着那个20多岁无忧无虑的年轻人的时候,疑惑为什么没有一点影子像自己父亲呢?
从塔拉懂事开始,父亲就是一个疲惫不堪的中年男子,整天忧心忡忡,担心世界末日,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以求自保和保护家人。
最开始,家里出生的几个孩子,还曾在学校里学习过一段时间,然而塔拉父亲在30岁左右的年纪,就把几个哥哥从学校接回了家。
同时,父亲摘掉了家里的电话,驾照到期了也不去更换,也不再为家里的汽车购买保险,每天就开始囤积食物,在自家的废料堆钻来钻去。
父亲40岁以后,发展到每天处于备战状态,战争随时存在于他的想象中,这让全家都跟着非常紧张。
后来,当塔拉坐在大学里,逃离出这个可怕的家庭环境时,听心理学老师上课时,她才明白,父亲这些奇怪的举动,是一种叫做双向情感障碍的病症。
不仅如此,塔拉的二哥肖恩,也有这个病外加躁郁症,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偏执狂。
他常常为一点小事,疯狂的殴打塔拉,还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帮助教化塔拉。
好几次他甚至把塔拉的头塞进马桶,只是为了塔拉认错。
肖恩后来进过监狱,出狱后变本加厉,不仅殴打自己的女朋友,结婚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也常常实施家暴。
但肖恩还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应当。
塔拉终于忍受不了这个家庭,就像当年出逃的母亲一样,她选择了通过自学,申请大学为逃离大山;而母亲则是逃离城镇为躲进大山。
某种程度上来讲,塔拉和妈妈,出走的意义,都是为了改变。不同的是,妈妈选择了依靠婚姻,而塔拉选择了依靠教育。
03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17岁以前都在家,仅仅依靠《圣经》和《摩门经》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塔拉,怎么会凭借如此出色的自学能力,甚至自学懂了数学和几何。
她后来走进杨百翰大学读书,接着通过申请奖学金走进哈佛读哲学研究生,再后来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博士。
塔拉是一个奇迹。
从来没有看过小说以及文学作品包括哲学、历史的她,以强大的毅力自学。
最初,她甚至听不懂同学们平时说的一些话,这些都跟她长期生活过的独立大山世界完全不同。
她克服着自己无法融入学校环境的艰难与痛苦,最终写出来的论文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和深度,一次次让教授和同学惊叹。
也许你会觉得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这是一个教育受益者的成功故事。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因为塔拉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最终是离自己的家庭越来越远。
她在常人眼中的成功,被家人看成耻辱,她被誉为整个家庭的“背叛者”。
塔拉承担着几乎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只是在教育中一次次发现自己,坚强的去寻找另一种从来不被想象的人生。
她的家里只有二哥,并没有因为父亲断绝父子关系的威胁,就选择和塔拉切断联系。
然而家里,其他的哥哥姐姐包括父母亲,到目前为止,把塔拉视为家族的背叛者,塔拉活成了被整个家族刻意遗忘的部分。
正如塔拉勇敢的诉说: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而我再想,随着这本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成为百万级的畅销书后,全美都会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知道塔拉的家人,家人们一定又会愤怒的指责塔拉:虚伪,背叛。
而塔拉自己把这一切称为教育。
而我们也似乎是通过教育,才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会是如此的不同。
教育本质上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透过这个世界,找寻真正的自己,也许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