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

【南希】STEM课程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195人  NancyWu_9166

STEM课程设计的最大挑战

老师们常以答题的对错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因为一切朝“对”的方向看,我们很自然的会像学生示范“正确”的解题模式和诠释方法。身为老师或者家长的我们相信,这么做的结果,学生犯错的概率会更加低,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也很自然地主动教导并且叮咛:“应该”这样做,这样回答就对了。朝“对”的方向走,在无形当中,我们也灌输学生“不能犯错的想法。  ”犯错“在长久的教育史里,已经成为一种禁忌,让学生试错,在大班教学环境里面,也被认为不够高效,这也是STEM课程设计者最大的挑战——应对不能犯错的迷思。

其实,“犯错”是一个机会.

英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el)对天才的养成和学习特别好奇,他行走各国各地去观察各领域天才的学习情形。他发现,这些天才除了有先天的优势之外,最重要的是后天养成的遭遇挫折反而更加努力的不服输精神。这些天才的共同点在于允许自己犯错,一次一次在犯错后停下来思考,然后尝试新的方法来突破瓶颈。如果犯错了,就再次思考,反省可能的犯错原因,接着进一步寻找解决的方案。

深层练习

科伊尔把这种针对于犯错来学习的过程定义于深层练习(deep practice)。“深层练习”可以让学习者尽情的无后顾之忧的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不断的寻找更有效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换句话说,练习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思考和脑力激荡的。

科伊尔的深层练习确实可以增进学习成效,但是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要有成功的深层学习,得先找到一套有效的教学工具。

在教育学中,这个教学工具,就是课程教案的设计

就像科伊尔所说:“当我们看见别人有效率的投入练习的时候,往往会用,有意志力,专注,坚持等词汇来形容那些挑战极限,让观众惊心动魄的经验。当这些天才在忘我的投入练习中,从表面上看来,他们似乎不断遭到挫败,抓不到要领。事实上,他们正刻意的,极尽所能的挑战自己攀登能力的更高峰。也正因如此,失败的概率可想而知,从某些方面来说,挫败是自我成长的利器。“因此,一个好的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耐心和广博的知识,更要在课程计划中提供学生深层练习的机会,带领学生思考研究,而不是使学生只会答题。老师们要舍弃”不能犯错“的教学迷思,校长们要给老师们”课程失败“的空间,从正面的态度重新诠释”错误“的意义,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沮丧和挣扎,其实是驾驭,学会某种技术或知识的必备要素,因为这些负面的情绪,是帮助大脑进行深层思考的动力。

逆向设计

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精心编写课程计划,在编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并预设学习的成效。维格金(Wiggins)与迈克提格(McTighe)鼓励老师进行以预想学习成效主导的“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来规划教学计划,他们相信教学者心中如果已经预设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其学生有某种程度的表现,那么在撰写教学计划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楚的脉络思路,会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而刻意安排各式的学习活动。除了确保这些活动合乎逻辑性与次序性之外,他们也相信这种逆向设计,可以自然而然地吻合学习指标的要求。逆向设计STEM课程更注重“学习者将会学到什么”多于按照老师的计划“老师将要教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逆向设计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设计者为知识的获取而积极思考,下面的表格以提问的方式来检视主题-目的-成效三个方面所影射的内容,评价,实践的关联性。

很多教师选择逆向设计STEM课程的原因有:

逆向设计是一种被科学教学理论支持的方法

提升知识留存率,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有目共睹和被广泛接受的课程设计方法(在西方国家)

容易记住和解释

适用于多种教学情况,多种学科

统整课程设计(Integrated Course Design)

芬克(L.Dee Fink)提出了统整课程设计,统整课程设计将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法拓展成针对高等教育的详细教学法。统整课程设计很关键的特点是,它把逆向设计变成了可同时进行的三种做计划策略。

统整课程设计通过以下十二个步来创造和调整学习效果,课堂活动,评估准则,测试指南,教学大纲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内容难度轻重。

初始阶段:建立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

1.    识别重要的情境因素

2.    识别重要的学习目标

3.   规划合适的反馈机制和测试步骤

4.     选择高效的教和学的活动

5.    确保这些重要的部分之间可以被统整在一起

过程阶段:将主要构成部分衔接成为一个整体

6.    为课程设计主位结构(语言学概念——根据听众知识水平,理解力和状态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

7.     选择和创造教学策略。

8.     统整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去设计学习活动的总方案。

最后阶段:完成剩余重要工作

9.     设计评分系统

10. 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11. 写下课程教学大纲

12.  给自己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一个评测。

总而言之,统整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详细的实现逆向设计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环境和情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都考虑在内。

统整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统整学科的教学强调的是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它融合纵向思维(vertical thinking)的深度,横向思维的广度(lateral thinking),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的连接性,一体多面的介绍全是反思与应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想获取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运用它的复杂性和互联性能够有效的把知识的获取推向极致。这一切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意积极主动的设计、规划、实践、评估并改进课程计划的撰写和教学。

中国公立校的课堂设计受限于中高考单一的评价标准,教师们负责自己教授的学科,努力提升自己所带班级自己教授学科的平均分,很难有动力去设计统整式的课程。教育如同很多其它行业一样,顶层设计决定了底层努力的方向,好在新高考政策在慢慢推进,“一考定终生”的状况也会逐渐改变,对于统整式的教育在中国的推进是一个大好消息。当顶层设计(新高考)开始变了,作为一线教师的你准备好了吗?公立教师培训系统同时也搭建起来了吗?学生能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能够在六科中选出“真爱”的三科,在高一就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挑战,让我们拥抱变化,共同成长。


References

Ambrose, S., Bridges, M.,

Lovett, M., DiPietro, M., & Norman, M (2010). How Learning Works: 7

Research – 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rr, R. & Tagg, J.

(1995).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nge, 27.6: 12-26.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2001). The BSCS Story: A History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edited by Laura Engleman, Colorado Springs: BSCS, 2001.

Fink, L. Dee. (2013).

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s. eBook: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Krathwhol DR. (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4): 212-

218.  

Meyer, A., Rose, D.,

& Gordon, D. (2014).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Wakefield, MA: CAST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Smith, A. (1996). Introduction

– What is Accelerated Learning? Acceler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Bloomsbury, 1-12.

—. (1996). Acceler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effectiveness series. Stafford; Williston,

VT: Network Educational Press.

Wiggins GP,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Moorabbin, Vic: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005)—Wiggins and McTighe 

Key Components of

Integrated Course Design, Fink 2013 

The Twelve Steps of

Integrated Course Design, Fink 201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