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拆书稿很挣钱,要不要来趟这潭水?
听说拆书稿很挣钱,要不要来趟这潭水?
拆书何用?
拆书稿的流行显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焦虑与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人们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吸收更多有用的知识、观点、观念,扩展视野,实现快速成长等,催生出了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拆书稿的应用主要是阅读,而听书稿则是以听为主。
可以预测,随着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比例的提升,与拆书稿这一产品的标准化和质量的提升,拆书稿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过去,我们有过读书笔记,名著缩写等替代性的快速"阅读"方式,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过,更重要的是,拆书稿现在有了相对标准化的操作方式,使得写作者有方法可循,而阅读者也能够事先明晓自己的阅读预期,并获得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阅读体验。将拆书稿的写作标准化并推向全国的,当属赵周及其书籍《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提出了一种被简称为RIA的拆书稿写作方式。
与过去的读后感一类的阅读输出相比,拆书稿的写作更加有章可循,更加详尽细致,即便仅仅作为一种倒逼输入的输出方式,它也有比其他方式更高的价值。如果把阅读比作为在一块大土里拔萝卜的话,读后感等的输出是给了你一堆整齐干净,去除缨子的萝卜,每个萝卜怎么拔出来的,从哪儿拔出来的,你一无所知;拆书稿则是给了你几堆萝卜,每一堆具有不同的特点,萝卜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和缨子上拔萝卜时留下的痕迹,告诉你它来自大土中的何处,以及作者是怎么拔出来的,难易程度--所以拆书稿的阅读,几乎带着一丝亲自拔萝卜的意味,至少是看得到别人拔萝卜的过程。
既然我们本来就需要精读好书要输出,顺带写几篇文章,助己助人,岂非一举多得?
怎么写?
标准的RIA拆书稿写作方法,其中R就是Read,阅读原文片段,并在书稿中原文录出;I即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文意;A是approximation, 及拆书为己所用。这里A又可以分为a1和a2,A1是联系自我经验,故事,事件等,加深对内容的理解,A2则是深化思考,将理解与思考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化为未来行动和指导原则。
当然拆书稿的写作模式并不只这一种,有兴趣的话可以结合范例研究,创作自己的写作模板。此外RIA写作模板显然并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固然有实用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其美学才鉴赏的意义。所以RIA比较适合阅读生活、职场、心理学,阅读方法等各方面的指导应用性书籍。虽然书中声称无书不可拆,然而它在指导文学性书籍的拆书时,几笔略过,并无可用模式。更广泛的拆书模式,当然是阅读他人的成功范例来获取。有书,十点读书,樊登读书,阿里文学等既是拆书稿作品的典范来源,也是未来投稿,获取较高稿酬的主要平台。
拆书稿通常采取 1(预告篇)+n(正文)的模式,正文由精读后提取的各个主题或者模块内容构成,最后一篇对全书进行概括总结,每篇通常1000~3000字,总字数在5000以上,多的可以达到几万字,不同平台要求有差别,投稿前应阅读该平台的投稿指南确定。
在写稿之前应该理清全书的结构,最好先拟好写作提纲,接下来就可以根据主题或者内容模块分篇完成。拆书稿既可以提高读书者本人对书的理解,如果只为此一目的,要尽可能深入个人化思考,提升自我感受与能力;供发表的拆书稿则主要是为了帮助拆书稿读者,领会一本书的精华,要考虑读者价值需求和可读性,有针对性的提炼总结书中有价值的东西,穿插对故事的思考和阅读,提出有共鸣性的问题,故事,将读者引入阅读状态,重点关注文中的核心价值观能否解决读者的期待,有无新颖观点,那些是打动你的点,结合痛点解决问题。正文通常夹叙夹议,此时复述原文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加入自己的想法,为读者提供帮助。正文的每一篇都可以包含破题,正文,结论三部分,用标题和悬疑吸引读者,结论部分要强调单篇文章的主题,提炼核心观点,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如何读?
如何通过阅读写出这样的拆书稿呢?
写拆书稿的阅读通常要读三遍以上。
第1遍用快速阅读法,先看序言,目录,后记等,接下来快速浏览每章节的标题,进入正文部分则先看每一部分的首尾句,后扫视中间段,因为首尾句通常包含这一部分的主旨,文章最后的几段要认真读完。这一遍的目的是抓住书籍的核心观点,理清全书的结构,从而能够规划拆书的整个进程,列出写作提纲。这部分犹如我们学习中的课程大纲,要找准逻辑结构与层次递进关系。
第2遍要进行细读,做摘抄,摘抄打动你的点,要包含细节,阅读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各方面经验,写出感受,启发,以及自己的思考深入。写作时,这一阅读过程能够对第1部分形成的大纲内容进行展开阐述。
第3遍属于补充修正式阅读,根据拆书稿内容,进行查阅式阅读,以补充,修改,完善,和订正共发表的定稿。
最后一个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拆书稿的稿酬,目前在100--一万+一篇,其间的差距之大,除了名气,更重要的在于作品的质量。新手可以先拆相对简单的指导性实用书籍,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通过写作谋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