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语文 语花

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教学设计2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4人  青春芳草地

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2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王俊芳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平淡中见深意的语言特点。

2. 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示题,初识陶渊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文——《桃花源记》,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积累的陶渊明资料,如,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看看今天学了《饮酒》之后,我们对陶渊明是否还会有更多的认识。

二.初读,感诗韵

大家课前都读过了吧?一起读一遍。

你们读得整齐响亮,老师觉得还可以读得更慢一些,请一个同学来试试。

很好,舒缓多了,大家一起来试试。

三.再读,解诗意

陶渊明的诗,大多平淡自然,这首诗苏教版将它放在初三下学期,而人教版将它放在八上教材中,说明初二的学生也能大致读懂,我们都是初三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诗意,我想更是不在话下,你能试着对照注释讲讲诗意吗?

1.结合注释说说诗歌大意。

2.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次齐读。

3.根据诗歌的意思,你能把这首诗分成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1-4句,一个经验;5-8句,一幅画卷;9-10句,一种领悟。

板书:一个经验  一幅画卷  一种领悟)

学完了吗?——师:没完 ——有人说陶诗看似淡而无味其实富有深意,语言也十分高妙,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那些看似平淡处到底有哪些深意,高妙又体现在哪里。先看第一层,老师想问大家——

四.研读,悟诗情

(一)陶渊明的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车马喧”?

预设:

有,因为上一句说“结庐在人境”,“人境”就是喧嚣扰攘的尘世,客观上应当有车马喧嚣。

没有,因为陶渊明虽然住在喧嚣的尘世,但是因为“心远”,也就是心灵远离喧嚣所以自然就不觉得吵闹了,这种体验与“心静自然凉”是一个道理。

教师提示:

什么样的人才会骑马坐车?对,权贵阶层,他们骑马坐车、来来往往,忙碌什么?对,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陶渊明归隐后,虽然仍然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门前却异常冷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再也不与权贵交往,在精神上已经远离了红尘中的是非和名利!诗人身在人境,心却在——田园,自然觉得“而无车马喧”了。

让我们在朗读中表现出陶渊明这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的体验。试着通过重音体现自己的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偏。

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想表现陶渊明怎样的情感?(自得、淡泊、宁静、闲适等),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是真正的隐士。正因为没有追名逐利之心,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这全是因为“心远”得缘故。(板书:心远)

(二)投影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第二层是哪几句?这幅画卷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

这幅画面中有:

清新淡雅的秋菊、疏疏落落的篱笆、葱茏苍翠的南山、

升腾缭绕的云气、日暮投林的倦鸟、宽袍大袖的隐士

从这画面当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悠然的心情。

2.“悠然见南山”中“见”,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高妙,但有本子作“望’,你觉得哪个字更高妙?

预设:

让学生上台、模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动作,体会二字之间的区别。

教师提示:

“望”是有意的眺望,景和人是分立的,目的性强,就不自由、不自然、不自在,也就不美了。“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俯首采菊时偶然抬眼,无意间,一片悠远的山景映入眼帘,此时陶渊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与这美妙的自然融为一体,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更能体现诗人的“悠然”(板书:悠然)

让我们带着陶渊明的悠然淡泊走进这幅画卷,一起读这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三)诗人最后说“此中”,指什么?在这样的画面中,诗人悟到人生的真意?你能体会到吗?又为什么会“忘言”?(板书:真意)

预设:

此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中。

用一个词填空,表达你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尽在    间。(归隐、田园、自然……)

教师提示:

众鸟归林,鸟儿尚且知道归巢,人也要懂得回归,由此,诗人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远离官场、回归自然。

“忘言”并非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朱自清先生说“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境界是忘言”,正如一个成语所说的——妙不可言。当然,也可能是陶渊明觉得无需言传,懂我的人自然就明白我要说什么,不懂我的人我不说也罢。

让我们怀着陶渊明的淡泊闲适之情再读或背这首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品读,找诗眼

读完整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中没有酒,题目为什么叫“饮酒”呢?

预设:

注释1提到,《饮酒》共20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教师提示:

《饮酒·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饮酒(其七)》“凡次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陶渊明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饮酒带给诗人的是一种解脱和自娱。借酒忘忧,远离尘世,摆脱一切束缚,恢复生命本真。

所以,这首诗是借“饮酒”之名,抒“心远”之意,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才能“悠然”,因为“悠然”最终才能发现“真义”。从这首诗中,我们发现陶渊明是一个真正超凡脱俗的隐士,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所以后人才评价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经典作品,大家一定会对陶渊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让我们再次跟着陶渊明,走进这天然、真淳的境界,齐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板书:

饮酒

陶渊明

一个经验——心远

一幅画卷——悠然

一种领悟——真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