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

永澄:产生优质思路所需要的5个原则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232人  易仁永澄
终于把思路构建的原则搞定了!

1

思路(option),是评价一个人调配资源实现目标的重要素养

同样都是从上海到北京,你的思路是坐船去广州、然后高铁去北京,别人的思路是直接飞机去北京,这个差别是巨大的。如果产生高级思路的能力有欠缺,一件一件事的积累下来,就会产生天壤之别。

关于思路的文章,我也写过很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关键模型——GROW模型的关键要素,如果你不知道思路是什么,可以移步到《这才是职场最重要的能力》、《有些账,不能只算眼前利益》,另外,你也可以在我的后台输入:搜索,点开后输入关键词“思路”,可以得到94篇关于思路的文章。

今天,俊彦到公司,我带着他一起思考如何建设“高标准的目标管理社群”。过程中,我萃取出了关于思路的五项原则,通过这五条原则,我得到了这个社群建设的整体方案。对于这个全新的方案,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想把五条原则做一下整理,供大家参考。

先说一下,思路在大型任务分解过程中出现的位置:

综上两个模型,当我们明确了做事情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最终的成果后,就可以开始思考思路问题了。

2

关于思路的原则,是我在实践中反复使用的基本要求,这一次做了整合。我分别描述这五条内容:

Point 1:用户只会为你的Why买单。这里的用户概念很广泛,不仅仅创业者、公司需要考虑用户,每个职场人都有自己的上下游,他人会为你买单,是因为你的Why。也就是说,思考思路之前必须要澄清自己的目的和意义,任何一个任务如果弄不清楚Why,执行过程中就很容易走形变样。关于这个部分,我正在将黄金思维圈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后会放在我的模型库,供你参考。

Point 2:平庸的策略只会得到平庸的收益。这是我的日更中经常出现的话,什么是平庸的策略呢?当问一件事怎么做的时候,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通常都是平庸的。想想看,第一印象出现的,别人也能想到啊,那怎么可能有竞争力呢?所以,要坚定地放弃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这很不容易,但是,容易的事情怎么会积累出竞争力呢?想想看,如果说让你来建设大中国,你说第一年先把GDP增长1%、第二年调整一下三次产业结构……然后再想想小平的三步走思路,多有格局、多气魄。

Point 3:功能只是基本,跳出系统才是艺术。最近在《系统是什么》系列文章中,特别谈到了“边缘之外、平面之上”的升维思想。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在一张纸上绘画,观众只能看到画中的内容,那这幅画只是一个画匠的技术作品;如果说一幅画是想像的起点,让人可以联想到更大的场景、甚至是动态的场景,那这幅画才是艺术。思路能力本身是一种战略的艺术,所以,在任务开始之前,就必须要求自己尝试跳出系统,不要局限在任务之中进行思考,在艺术下用技术创作,就更容易超出预期!

Point 4:从最小开始,从抓手开始。所谓的最小,是一种驱动思想。假设这样的场景:你正在开一辆汽车,为了让车跑起来,你只需要操作方向盘和用右脚踩好油门和刹车就好了,并不需要用手去转动每个零件、齿轮、轮胎……如果“开车”是一件任务,操作方向盘就是最小、是抓手,可以让车跑起来。我在《为什么“做多”是一件高概率错误的事情》中特别提到过,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做多,希望做各种事情来让整件事情可以稳定地推进,但是,高级的思路是抓住最小,拥抱不确定性。这需要很强的信心,因为你会知道,最小的部分就是系统的关键,即便有不确定性,最小是不会变的。

Point 5:任务导向,人们会被任务驱动。这一条原则不见得那么通用,但是,对于一个基于陌生人协作的教育者来说,这是我经常用到的原则。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把Why说清楚,所有人都会被驱动起来,但是,人们更容易被任务所驱动,尤其是做2C的业务来说,团队主要是通过用户转化的,为了让转化更好地进行,要更多给予任务。比如说学习,如果用传统讲课的方式,远不如采用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推进,翻转式学习就是同样的思路。

3

因为是原则,所以可能你并不见得明白这些原则怎么用。我建议用刻意练习+自检清单的方式来训练:你给自己做一个自检清单,上面写着:

在进行任务思考的时候,都去想一下这五个问题就好了。

此外,我再举出一个小例子来作说明吧。就拿今天我和俊彦讨论的“目标管理社群”构建思路来看吧。

原定9月3日,完成了4次周计划、4次周回顾、1次月目标、1次月回顾的伙伴,通过3人组队的方式进入到微信群,目前,已经有了57个成员。这个小社群要怎么运作呢?

我问了俊彦:“你准备怎么运作这个社群呢?”这个开放性问题,是很多年轻伙伴都会被老板问及的话题,如果没有训练过“思路”,真是不好回答,很容易直接就到做法层面了,具体要怎么做,并且“具体”得可能都到了先做个excel、再整理他们的名单、然后更新群昵称、最后做好自我介绍这些细节工作上。

俊彦还蛮好的,直接调用了黄金思维圈,我们一起形成了做社群的Why:知识积累、产品开发、知识共创机制构建、目标管理社群、找到用户……然后,我们一起思考最终社群的成果,比如用户价值(自主、胜任、归属)、共创输出(知识体系、出版物、高级目标践行者、目标教练)、个人势能、收费课程、专业社群,甚至,我们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事业体。

接下来我们就会思考如何从现状到目标,也就是只有我、俊彦和57个参与者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走到最终的成果?调用目标管理流程、多维系统思考模型、小平的阶段理念,我们也将社群的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

根据阶段特点,然后使用翻转式学习的思路,形成了初阶的任务列表,预计在3-6个周内完成初阶的目标。

做到这里,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被转化成清晰的四个阶段,这其实就是思路(你可以用3-5步完成对一个大型任务的描述)。当思路有了之后,你就很容易为其设置目标,比如说俊彦就规划出了9月份的目标和任务,知道具体要如何进行推进了。

4

虽然,这个思路我们思考了将近2个多小时,具体的任务还没有任何推进,但是,在前期更好的准备可以避免后期掉入一个个的深坑。

此外,思路的澄清可以让项目团队拥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他们知道这样的思路是可以实现这个任务成果的,我们想要的东西是可以一步步地推进往前走的。越是坚定,就敢于把短期任务进行分解,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安心推进,不至于怀疑意义、或者后续遇到畏难无法推进的情况。

通常,我们称赞一个领导,都会说:“这个领导真有思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当上领导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带着大家往前去,思路能力还是早点训练的好啊!



目标管理社群的思路打通,让我获得了一个基于“知识创造”、“任务驱动”、“全员共建”的社群运营假设,接下来,我想去实践一下,看看它是不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能否按照我的想法打造出目标管理社群吧。

今天向你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找到你最近做的最大的任务,问问自己的Why、问问这个任务的结果,然后使用5个原则来思考思路,看看是否有所收益,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