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当感到迷茫时,不如读一读刘邦的人生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夜空下最亮的亮点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出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五谷不分;另一种是有权有势、敢抢敢夺;还有一种则是出身普通,不靠财力,不拼家世,凭借际遇与实力逆袭而上。

显然,第三种类型的人是最难做的,但也最令人佩服。在这一类皇帝中,汉高祖刘邦最为耀眼夺目。

出人头地,要付真心

在古代,穷苦百姓家的孩子,名字都起得很随意,比如朱元璋,他的名字本叫“朱重八”,当然,刘邦也比他强不了多少。

刘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老太太,他自己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正所谓“伯仲叔季”,刘邦在家中排行老四,“刘季”就成了他的名字。

刘邦从小就和几个哥哥不一样,人家都是务农养家的好手,只有刘邦天天整日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混混。他虽然算不上好汉,但却为人真诚,从不攀高踩低,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朋友。比如狗贩子樊哙、车夫夏侯婴、鼓吹手周勃,甚至连当地的官吏萧何、曹参也跟他来往密切。

《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在生活之中,唯有真诚才能换来真情。

刘邦用一颗真心去对待朋友,朋友也自然十分爱戴他,心甘情愿地奉他为“大哥”。后来,在萧何的举荐下,他被任命为光荣的基层干部——泗水亭长。

胸怀远大,敢为人先

“泗水亭长”官虽不大,但好在不用成天从地里种庄稼,有时还可以借着执行公务的名头出去见见世面。

一次,刘邦到咸阳执行公务,恰巧碰到了秦始皇出巡。他远远望见秦始皇的排场,心中羡慕不已,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也许就在此时,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干大事的冲动。很快,他便迎来了一个机会。

秦二世元年,随着陈胜吴广的一声呐喊,全国各地纷纷举起了反秦大旗,刘邦的家乡沛县也不例外,可大家虽有揭竿而起的心,却没人敢带头。这个时候,大家伙想起了平日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

就这样,刘邦从一个社会混混,进阶为一支两三千人队伍的领头人。

人生的失败并不在于平凡的出身,而在于讨厌自己的平凡,却又不敢想象未来。

困住一个人的,从来都不是出身,而是自己的眼界与志向。

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自称沛公,而他此时已经47岁了。

就在他起兵不久后,便传来了身为同行的“创业先驱”陈胜失败的消息。可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选择换一批“队长”来追捧,这新偶像就是项梁叔侄。

大树底下好乘凉,刘邦很快就加盟到项梁的团队中,并且得到了对方的资助。但既然是合伙做买卖,那在利益分配上就很容易出现分歧。

当时,名义上的老板楚怀王与各路兵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虽然最后是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的,但他却没有成为关中王,因为实力最强的项羽不允许。

在鸿门宴上,刘邦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最终哄得项羽对他网开一面。后来项羽在分封天下的时候,把刘邦封为了汉王,这看似分封,实则和发配差不多。

项羽不仅把他安置在了偏僻的汉中,还在他家门口安排了三个眼线。遭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刘邦也是愤怒至极,但愤怒归愤怒,该忍还是得忍。

《中庸》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人生就像一串波浪线,有高峰有低谷,有幸运也有噩梦。委身低处,是藏锋守拙的隐忍,虽然无锋,却是最好的利器。

那些善于在低处隐忍经营的人,最后往往能到达人生最高处。

善于分享,广结善缘

刘邦之所以能在楚汉相争中获得最后胜利,善于笼络人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彭城之战的失败后,刘邦意识到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于是他拿出巨大利益,情愿封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诸侯王,以此获得大家的支持,共同对付项羽。

虽然刘邦的手下各色人等皆有,但他却一视同仁,该封的封,该升的升,给足了大家实惠,自己也就得到了大实惠。

反观项羽,他虽然关爱将士,却只是在送饭送药、问寒问暖等小问题上下功夫。当将士们有了功劳应该得到封赏时,他却把官印紧紧捏在手里。

论个人的能力与魅力,刘邦不一定比得上项羽。但搞事业,却不是一个人可以搞定的,而是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草根出身的刘邦,自然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曾国藩有言:“利可共而不可独。”分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做人懂得分享,才会更有人缘,这便是刘邦与项羽的最大不同。

刘邦以一介平民,提三尺长剑,三年亡秦,五年灭项,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奇迹。虽有幸运成分,但把握命运的,终归还是他自己。

卢梭曾说:“困境,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人生其实很简单:熬得住,出众;熬不过,出局。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痛苦的今天,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做铺垫。凡事不要总想着顺风顺水,需知,逆袭的人生才更加华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