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时差党专题推首备选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2017-09-19  本文已影响996人  这才是德国

1.如他所是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遇到具体事,身为父母或者亲人,是否还那能那么豁达开明?

国外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大多宽松,有些事情在国人看来可能过于宽松。

德国邻居中有一个高大帅气、腼腆有礼貌的儿子——立勇,十八九岁。高中毕业时,其父母也像中国父母一样希望他上大学。但立勇另有打算,他不想上大学,想去商业职业学校,培训三年后可以直接在超市或其他大型商店就业。其父母说:“随他吧,自己的未来自己打算。”

上学期间,立勇课余时间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车。

最让其父母吃惊的是立勇对伴侣的选择。这一次,其父母是否还会像上次那样尊重立勇的选择?

爷爷生日时全家聚餐,立勇带着新朋友来参加。但是,当立勇的朋友进门,全家人愣住:也是个男孩。全家人意识到,立勇是个同性恋者。

聚餐结束,立勇和朋友双双离席后,其父母和爷爷奶奶谈论起立勇的朋友。“这是他的选择”。尽管在德国,同性婚姻已合法,但立勇的父母最初也是猝不及防,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立勇已不是小孩子,选择同性伴侣也不是他的随意、叛逆之举,他有自己的性取向,只是这种取向是非常态的,非常人的。

孩子的选择亦如这个世界的变化,有些事情的发生做父母的无能为力。事情发生的缘由父母不清楚、不理解,但不能因此否定它,或者试图阻止它的发生。

选择职业、是否上大学、选择伴侣,这些都是孩子人生之路的重大选择。如果在国内,有多少家长能够接受孩子如此的“叛逆”选择?立勇的父母最初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但他们没有武断地阻止和反对,更没有干涉。

父母或亲人的态度源于他们的价值观、经历和见识。

2.非如你所愿

荷兰亲朋中有一对年轻夫妇要带着4个月大的婴儿到南非旅游;另一对更大胆,带着两个月的婴儿去英国看望朋友……父母对儿女的计划只是表示担心,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婴儿的父母。

至于父母帮助儿女找对象的事基本没听说过。

作为父母,并不具有为子女人生重大事情做决定的天然权力,父母的经与验不能替代子女的。

至于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德国、荷兰等国家,身为父母的基本上没有这种想法,这也是基于良好的社会保障。

父母生养孩子不为防老、不为所谓子女的孝顺,那又是为了什么?是为欣赏和体验新的生命,体验生命的神圣和尊贵。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当他们退休后,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旅游、运动、发展爱好等。儿女如果需要帮忙,可以伸出援手,但照顾孙儿不是必须的义务。

前面提到的荷兰那两对年轻夫妇,上班的同时自己带孩子。荷兰人每周可以工作4天,这样,年轻父母每周可以有两天照顾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再分别照顾一天,另外一天孩子去幼儿园。几个月大的婴儿荷兰幼儿园也接收,只是收费昂贵,一天的费用将近100欧元(相对于800元人民币)。待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正式送到幼儿园,费用也降低很多,普通家庭都可以负担。

父母不是救世主,不能决定子女的人生;不能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或者横加干涉。

父母不是天生就一定事事比子女高明,父母的人生经验对子女不一定适用,一如对象选择和婚姻。少数父母还不能接受子女独身或婚前试婚的做法。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试婚怎能知道对方是否适合自己?了解一个人在婚姻之前会省去很多麻烦。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爱他,就如他所是,而不是如己所愿。当儿女长大成人,做父母的应该放心、放手,给儿女成长的空间和机会,父母把精力用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无罣碍,无所住而生其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