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苏大强为什么变好了?原来他在看南怀瑾
《都挺好》完结了,苏大强还活跃在眼前。
最后一集,苏大强患了病,忘了所有的事,却还记着明玉小时候需要的习题集。他靠着墙角,死死护着书本的样子,赚取了很多观众的眼泪。
人们纷纷发弹幕,苏大强,我们原谅你了!
苏大强特别擅长作妖。穿衣服,他要穿名牌;喝咖啡,他要手磨咖啡。遇到好处,他就往前冲;面对诘难,他说不关我的事。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转变这么大?
原因可能与他看的书有关。
他看的什么书呢?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是《南怀瑾选集》!
苏大强听说前同事出了书,就动了心思。
什么都能丢,面子不能丢。
谁都可以输,同事不能输。
于是出现了令人捧腹的情节,他看起了书,作起了诗。
为什么说《南怀瑾选集》能够改变苏大强?这本书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南怀瑾的生平。
南怀瑾,浙江温州人。他的头衔有:文学家、诗人、学者、武术家、中国古文化传播者、教育家、教授、佛学家、和尚。是的,没有错,南怀瑾出过家,当过和尚。
他一生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建设。他的学生,遍及两岸三地。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八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少年多病,遍访武术名家
1918年3月18日,浙江乐清团村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父亲又是高兴又是发愁。高兴的是家里添丁进口,有了后人;发愁的是婴儿花费巨大,家里没钱。这婴儿就是南怀瑾。
因为家里贫穷,南怀瑾直到13岁才上了学,插班读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时,因为成绩不好,只能肄业。
因为贫穷,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一直吃中药。
17岁时,他偶然间听说杭州国术馆正在招生,毕业包分配,当武术教员。这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他拿起背包,第一次离开了家乡。
到杭州后,南怀瑾练武很勤奋,每天清晨都去西湖边练拳习剑,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
练习武术需要名家指导,他先后拜了八十位师父,十八般武器是样样都会。
不久,南怀瑾就从国术馆毕业,适逢抗日战争爆发,二十岁的他只能入川。
二、青年入道,发愿佛门参禅
南怀瑾在西湖练武时,认识了一个和尚,圣时法师。交往过程中,他对佛学产生了兴趣。
到四川后,他上过一阵军校,心里却一直放不下禅门,四处寻访名师。
1942年,南怀瑾到都江堰灵岩寺,在这里,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袁焕仙。
袁焕仙,四川有名的禅门居士,原先是四川军阀的幕僚,四十岁后,弃政学佛。
袁焕仙一见南怀瑾就很投契。二人相互讨论禅理,论证佛学。
第二年夏天,南怀瑾突然消失在人们眼前,他独自一人上了峨眉山大屏寺,决心闭关阅藏。在这里,他削发为僧,当了三年和尚。
大屏寺位于高山,道路不便,条件很艰苦,冬天大雪封山,口粮都无法保证。
这样的条件下,南怀瑾通读了《大藏经》。他发下宏愿,要延续中华文化,绝不能使中华文化出现断层。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他决定下山还俗。他写过一首明志诗,表达了他还俗的原因:
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
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三、中年困厄,广播佛学禅理
1946年,国共内战,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动乱。此时,国民党暗杀活动很猖獗,南怀瑾为了自身安全,决定远走他乡,只身去了台湾。
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迫于生计,南怀瑾不得不做起了生意,他买了艘船,打算做运输。没有多久,船就被国民党征收了,血本无归。
他写了一本20万字的《禅海蠡测》,却一本都卖不出去。
日渐困窘的他,不得不搬到菜市场附近。他常常是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就算条件不好,他还是先后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
没有人听他讲学,他就和街坊领居宣传佛理;没有人买他的书,他就半卖半送给屠宰工会。
一天,有位学生来拜访,南怀瑾的生活状况让他感到震惊。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3年,45岁的南怀瑾才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聘他作教授。
南怀瑾一直支持佛教印经工作,协助弘法,他的学生遍及政要界、文化界。
为了文化的传承,他成立公司,设文化协会,办杂志,背负了巨额债务。
四、晚年回归,致力禅门讲学
1994年,南怀瑾应妙湛长老的邀请,来厦门南普陀寺支持“南禅七日”的讲座,连续讲了七天七夜。
2006年,在海外漂泊了半个世纪之后,南怀瑾终于在故土安居了下来,在江苏太湖,他开办了自己一生当中最后一个讲学场所,太湖大学堂,这一年他88岁。
如此高龄,他还坚持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他就像一根老树根,趁着老树根还能输送营养,小树要赶快发芽、成长,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南怀瑾的著述很多很杂,内容很丰富。人们对他是有褒有贬,他的这种传承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他的书内容直白,浅显易懂,传播很广。他的说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很有启发意义,比如他说人的精神要内敛,不要外放,像看花一样,花的精神、颜色要收到眼睛里来,不要本末倒置,把精神虚耗在了花上面。
回到《都挺好》,苏大强读《南怀瑾选集》,一个很小的细节,显现出了导演和编剧的特别用心。苏大强确实应该多读一读南怀瑾的书,多学一学佛学禅理,好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最后,我们也看到了他身为父亲,特别温情的一面。
争与不争只是一念之间,善恶因果却关乎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