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随笔(九十四)
在地广人稀的澳洲生活,如果自己没点啥喜好,单靠社交活动抱团取暖,那日子过起来还是有点难。有刚移居过来的华人,为百无聊赖所困,干脆去到大商场巡视,只要见着模样像同胞的,大老远就会跑过来,满脸堆笑亲切问好,紧随的一句就是“请入群”。还莫说这一声入群,短时间内便邀得上百人入伙,彰显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过加入的这群,因为受着地域的制约,更因为人的各怀心思,要想长久热络不太可能。遇上有事了相互知会一下,能帮忙就帮一下还是有可能的。
对于自建的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建立起有名头的组织、经常开展一些有益活动,还是可以到所在社区登记,获取政府必要的资助和优惠的。我知道在布里斯班华人聚集的南区,就有不少这样的群体组织,依据大家的不同兴趣,分别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能让个体感觉有“家”的感觉。我还知在这些群体里,往往藏龙卧虎,不用仔细去刨根问底,只要到群里光顾一下,或者在大型活动表演时,就会瞧见闪亮登场、施展绝活。当然参与这些活动的,更多的还是兴趣爱好者,能力、水平不是很厉害,但参与热度却很高,也能带来不少人气。也是这些团体或组织,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我还知道在悉尼、在墨尔本,更是各类高手如林,要问过往名头,都得以这“家”、那“星”来尊崇。从全澳代表华人群体出彩的,往往也都是这些个精英率队领衔,让人有仰望星空的存在。
不过就芸芸众生而言,参与群聚无非就是找个乐子、图个互通有无。尤其是刚来来到异国他乡,地理环境不熟、交流语言不通,人就成了傻子一样。人处在孤立无助的时候,抱团取暖成为必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民间互助。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在熟悉了生存环境和条件之后,大都会减少群体依赖、增强独立、自立的能力,选择更加适合个体需求的生存方式。但前提条件是能够耐得住寂寞;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做支撑。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新西兰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