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为何有的人年轻有为,
这个问题,其实离不开下面的几个因素:
1. 丰富的人生阅历,超常的痛苦体验,
2. 良好的成长环境,圈子和信息渠道,
3. 习惯性深度思考,并且以此为乐趣,
4. 喜欢阅读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
5. 持续积累,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
6. 更新迭代,脱离舒适区,不断优化。
下面的部分,唐歌就为你来逐一拆解:
1. 丰富的人生阅历,超常的痛苦体验
有些人的思想“厚度”常常来自于丰富的阅历,体会过了很多人没有遇到过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是痛苦的经历。
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他们光辉璀璨的时刻,他们看似年轻,但可能有过无数次的失败,遭受过背叛等等人生中各种至暗的时刻。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正是这些痛苦,促使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起来。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历和付出。
所有的深度,都来自于个人的苦难,只有经历过了千山万水,你才会有大的格局。
他们往往比同龄人起步更早,经历过比一般人要多得多的痛苦和挫折,体验过不同的身份,能够换位思考,更清楚地认识人性。
因为,他们见识过更多变态的可能,所以才会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些小小的意外,才不会特别在意,也会预料到一些极端的情况,更加坦然地去面对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
2. 良好的成长环境,圈子和信息渠道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跟他本身的家庭环境,圈子,教育背景等等都有很大的关联。
父辈的格局,积累的资源,通过言传身教,往往也会对下一代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得益于优质的圈子,他们有更高质量,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
他们能够征询不同高手的意见,开阔思考的维度,身边都是聪明人,自然耳濡目染地会受到影响。
他们的圈子里朋友类型广泛,比如医生,律师,老师等等,有自己的智囊团,能够弥补自身知识体系当中薄弱的环节。
反过来讲,一个人在与世隔绝的山村里呆久了,思维长期封闭禁锢,基本就不要指望有什么思维深度了。
信息封闭的底层,很多东西是接触不到的。
但这个世界也给我们开了另一个窗口,至少对普通人来说,通过互联网,可以知道很多身边无法知道的东西。
另外,我们应该多和优秀的人去交流,探讨,切磋,接触各种各样不同行业的人,丰富思考的宽度,吸收那些优秀的思维方式。
3. 习惯性深度思考,并以此为乐趣
得益于互联网,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很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遇到问题,就习惯性地搜索,不加思索地看别人的评论,常常就容易被带节奏,成为了一名"吃瓜群众"。
对那些年纪轻轻就有思想深度的人来说,其实,深度思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他们往往喜欢凡事多想一步,多问一步为什么。
玩游戏,他会计算数据,怎么比别人玩得更好。
看视频,他会想着,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拍。
同样是看电影,别人看个热闹,而他会站在导演的角度,考虑拍摄剪辑,他会考虑历史背景,来理解故事。
有好奇心,有探索欲,这些是基础,喜欢问为什么,甚至很多问题,可能在别人看来是很傻的问题。
思考的时间上,他们本身知识广博,能够从历史的案例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普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
思考的深度上,他们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直达问题的本质。从时间发展上,喜欢向下追问,延伸可能的结果。
同时,他们能够保持开放,谦虚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学习一些新东西,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
4. 阅读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接收到的信息,其实就是大脑的"食物"。
想要让大脑有思想有深度,就必须提升输入的质量。读书的时候,也要多注重自身的思考,而不是一个劲地只是看。
选择书籍同样非常重要,要选择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的经典,多读有深度的专业书籍,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阅读是基础。大量地阅读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书籍,从历史案例研究分析,很多事情千百年来其实都是一样的。
通过阅读,我们去复盘别人的经历,他人的想法,而这是一个加深自身思考深度的好方法。
多去看一些牛人的传记,分析他们的思考过程,借鉴他们的思维模型。
阅读的时候,要多进行自我提问,和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想一想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某个知识点如何应用于我当下的工作和生活。
5. 持续积累,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
有时候,并不是说经历得越多,就会越厉害,其实,核心的一点是反思,从失败中吸收经验教训。
从别人的案例,从自己的案例,从历史的案例中去思考,总结规律。
其实,我们很多人每天花在深度思考上面的时间,可能都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仅仅是依靠日常的惯性。
大脑用进废退,关键是你要留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断训练,你的思考能力才会获得提升。
6. 更新迭代,脱离舒适区,不断优化
很多人是通过后期不断地训练,持续发现自己的问题,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思维模型,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每天都在思考,比一般人要专注,每天都在训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积月累,自然也就超越了很多人。
事实上,是看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学习了多少,经历了多少,思考了多少。
做好数据分析,而不是主观臆断,落地实践去研究考察,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行动后的反思,持续更新迭代,优化自己大脑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