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罪犯的背后都有一个抚养不当的童年,你和孩子的关系好坏你了解多
这段时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在朋友圈里火了。
我之前就听过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学的课,当听到那些血淋淋的案例时,的确震惊了。
李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她列举了杀亲案,连环杀人案,枪击案,还有众所周知的高材生投毒案等,通过详细解析这些犯罪人的心理,发现犯罪心理与不良成长环境,亲情陪伴缺失,性格孤僻,不良观念等有关。
这里之所以涉及到育儿的问题,因为,李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抚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灵魂。
由于篇幅的有限,本文不能面面俱到的阐述,就总结一些个人的感受,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长能有所收获。
1爱的缺失
27岁的黄勇是河南平舆的一个农民,自小性格内向,在2001年到2003年两年间,他把自家的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然后,到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去家里玩游戏、资助上学等为名,诱拐了17名青少年回到家中,骗他们躺到“智能木马”上,折磨他们。
最后,用布条把他们勒死。
17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他的游戏里凋谢了,实在令人惋惜。
其实,还有第18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挽救了他自己。
他说,“哥,求求你你不要杀我,呜~~你也有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回来找不到你,他们会多伤心啊,他们老了怎么办啊。”
黄勇仿佛被电击到了。
他小声地说:“我们家人从来不管我的死活,我死了,他们都不知道吧。他们才不在乎我!”
孩子机灵的马上答到:“叔叔你不要杀我,你不嫌弃,把我认作干儿子吧。等你以后老了,我来养你。我们一起生活,好不好?”
孩子被放了,黄勇被抓了。
这是一个揪心的故事,黄勇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是孩子给他的一丝温暖和爱让他松开了罪恶的手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而被抓了。
因为他渴望爱。
从小父母出去打工,从未给他过陪伴和爱,爱的严重缺失,造成了他性格的畸形。
他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
2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李玫瑾强调,养育一个孩子,绝对不是吃饱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抚养。
现在的家长都会说上班忙,没空陪孩子。陪伴并不是让你做全职妈妈,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你天天陪着孩子,但是你拿着手机对他不理不睬,那等于没有陪伴。
就算你再忙只要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关心他的想法,他的爱好。理解他,和他聊天。也是高效的陪伴。
孩子1到6岁是建立情感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他对抚养人没有建立依恋关系。那么长大了你再去管教他,就没用了。
末代皇帝傅仪从小由乳娘抚养,所以他对亲生母亲感情淡漠,对乳娘却依赖性却很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九岁以前,乳母是唯一保存我人性的人。现在看来,自从乳母走后,我身边再无通人性的人。如果说九岁之前我还可以从乳母的教导中得到一点人性,那么这些人性在我九岁之后也逐渐丧失了。
孩子,他不知道血缘关系,他只认那个让他依恋的对象。
有些家长说孩子大了管不住了,那是因为你“管晚了”。
孩子的管教期是有时效性的,等你赚完钱了,等你有空了,再来管教就晚了。
3管教孩子不等于打骂
那管教孩子就是打骂,指责孩子吗。从心理学分析,你的愤怒和情绪只是你内心没有疗愈的投射,因为孩子没有符合你的需求,所以你在发泄。
而孩子在面对你的暴怒他会学习用相同的方式回应你,如果不反抗他就会把愤怒压抑到潜意识里形成画面,在以后成人后用相同的方式处理各种冲突。
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中,他就是从小被严厉的父母用皮鞭抽打着练琴。李教授的分析就是药家鑫的内心,早已日积月累了核爆级的愤怒,只是被他无意识地压抑了下去。
当他撞伤张妙,并且发现她在记车牌时,极端的恐惧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心门,早年潜意识里的愤怒像魔鬼一样,控制住他,而他还不自知。
他仿佛又回到小时被摁在钢琴跟前练琴一样,心里充满了委屈、痛苦,所以,他才会发疯似连扎了8刀,就像小时候心情郁闷砸琴一样。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面对劣迹斑斑的孩子,已经无法可施。焦头烂额之际,她向一位大师求助。大师听完之后,问这位母亲:如果一份复印件出现问题了,是修改什么呢?
这位母亲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
孩子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言传身教比说教更有感染力。
管教不一定就是暴力。多鼓励少批评,要关爱不溺爱。
孩子耍赖的时候要学会温柔的坚持。允许孩子发泄情绪,但是你不能跟着他一起发脾气,更加不能打骂。讲道理并坚持原则,告诉他耍无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先处理好你和孩子的关系,做好榜样。孩子把你当成依恋对象后,管教自然就容易很多。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愿你我都能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