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好书分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成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2019-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言希君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自然条件优良、交通便利、设备齐全的农场,按理说应该很容易盈利,结果在一位叫丁务源的主任治下却越来越赔钱。因此,农场股东派来一位新的主任尤大兴,尤大兴踏实肯干,技术过硬,眼看就要带领工人们扭亏为盈,可是最终却被丁务源设计赶出了农场。

小说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深刻的讽刺了当时在中国办事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的荒诞现象。今天我想讨论的是,为什么在两位主任的权利争夺中丁务源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丁务源的这种办法在今天或者未来是否还能行得通呢?

那么,先让我们看看两位主任是怎么管理农场的。

丁务源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他的管理理念是“一切都是人事”。他来农场的第二天就记熟了每一个工人的名字和家乡,他和每一个人亲切的攀谈,亲热的拍打着他们的肩膀,本来工人们对丁主任任人唯亲心有怨言,甚至有些人还准备辞职,但在丁主任的一凡“拍打”之后,就都乖乖缴了械,“丁主任是个朋友”。而丁主任的管理方法呢?主要有两招,“敷衍大法”和“放任自流”。

他认为敷衍能解决一切,凡足以使事情敷衍过去的手段,都是绝妙的手段。遇见事情,他总是斩钉截铁的下这样的结论“没有问题,绝对的!”说完这一声,他便把问题放下,而闲扯些别的,使对方把忧虑与关切马上忘掉。

工人们消极怠工,从工作八小时自动改成七小时,待到丁主任进城时干脆就整天休息,丁主任并不吱声;工人们工作时间打麻将推牌九,丁主任不但不管还加入进去大杀四方;输了钱的工人们没了赌资,开始拿农场的鸡鸭果蔬,丁主任照样默许。

尤大兴是个不苟言笑的高材生,从美国园艺专业毕业,他想把所学献给祖国农业,工作与学问是他的生命。他来的第二天就穿着工衣和工头把农场每一个角落都检查到,把一切问题都记在小本上。他重新规定了管理制度并以身作则,六点半起床,七点上工,下午一点上工,五点下工,晚上九点半熄灯。他记不住大家的名字,可他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有经验的工人,谁是混饭吃的。

他以结果论英雄,存在的问题都要一条一条的去解决,“你们三个,去把葡萄枝子全剪了,不打枝子下一季没法结葡萄,限两天打完。”“你们三位给果木涂灰水,该剥皮的剥皮,该刻伤的刻伤,限三天做完。”“你们二位去给蔬菜上肥,你们二位去给该分根的花草分根。。。”

工人们没法不工作,因为尤主任就在他们身旁,他不呵斥人,也不着急,但是他的话并不客气,老是一针见血的使工人们在反感中又有点佩服。工人们刚想放下活,尤主任就会忽然赶到,问他们怠工的理由,工人们答不出,要开水吗?开水早送到了,热腾腾的一大桶。要吸口烟吗?有规定好的时间。至于偷鸡鸭?尤主任安排了守夜的人,连鸡鸭每天下多少蛋他都是心里有数的。

按理说农场的股东们应该直接罢免了丁务源,让尤大兴放开手脚,这样不就盈利了吗?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丁务源不但没有被罢免,反而利用农场的工人们赶走了尤大兴。为什么是丁务源获得了“胜利”呢?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丁务源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丁务源自上任开始,就开始给每一位股东和股东太太们送礼,农场里的鸡鸭果蔬都被他拿来打通关系,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所以当农场不断赔钱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好意思说罢免丁务源。农场里的工人们拿东西,丁务源不但不管,还要跟他们分享烹饪的经验,这让工人们感激涕零,他们觉得丁主任是真心对自己好呀。殊不知,从上到下都被丁务源抓住了他们的一个弱点,贪婪。

丁务源和股东们混熟之后,就开始承办股东们的宴席,烟,能买“炮台”就买“炮台”,酒,就算找不到茅台也得是绵竹大曲,就连糖也得是冠生园的。如此一来,股东们都觉得丁务源能办事,值得托付,因为丁务源给他们争了脸。此外,小说中的第一配角秦妙斋是扳倒尤大兴的关键人物,正是他带领工人们“造反”赶走了尤大兴,他是丁务源借刀杀人的那把刀,他之所以拥戴丁务源,就是因为丁务源是唯一愿意称他这个草包为艺术家的人。这是丁务源抓住的第二个人性弱点,虚荣。

丁务源对工人们的管理态度可以说是“放养”,他要的就是工人们的死心塌地,所以他跟工人们打牌,暗许他们偷东西,他知道,这些被他宠坏的工人再也不会容忍别人来领导自己,因为他已经在这些工人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是人性的第三个弱点,懒惰。

正是抓住了这些弱点,丁务源才一步一步的将农场变成了囊中之物,才能在尤大兴来了之后胸有成竹的进了城,他知道,他埋下的种子一定会发芽,然后把尤大兴顶走。

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虽然丁务源掌握了股东和工人们的弱点,但仔细想想,这些其实还不足以让股东们忍受一个赔钱的农场管理者而不去罢免他,不足以让本该本分生活的工人们忍受一个只会敷衍的领导者,所有的一切还需要一个触发点,这个触发点就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小说的第一句话,其实就交代了故事背景,“任何人来到这里——树华农场——他必定会感觉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争,和战争所带来的轰炸、屠杀与死亡。”这句话其实正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乱之中,而战争所带来的轰炸、屠杀与死亡其实震慑着人们的心绪,这个貌似世外桃源的农场实际上是包裹在战争的恐怖之中。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对于付出的长期回报会有极大的怀疑,说不准哪天战争就打到这个农场了呢?所以争取眼前利益可能是一种更有利的选择。这种心理正是那个触发点。因为这种心理,股东们没有罢免丁务源,起码现在丁务源在不断的给他们好处呀,如果直接罢免了他,股东们最少得两年以后才能有收益;因为这种心理,工人们也忍受了领导得敷衍,起码在他治下,大家眼下都能捞到好处。

由于这两个原因,丁务源赶走了尤大兴,重新坐回了他的主任宝座。那如果把丁务源的这种“万事不成问题”的办法用到今天,还行得通吗?其实老舍先生自己已经做了回答。小说的题目叫“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种“不成问题”恰恰就是问题所在。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企业,最终能够存活下来靠的是产品,而一切的敷衍、臃肿的人际关系都将成为企业高效运转的绊脚石。

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天的中国,个别地方仍然存在这种“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现象正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介入为企业引来了竞争机制,从而自上而下的让企业排斥推诿扯皮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结果论英雄,以效益为第一发展要义。人们不用在绝望中只顾眼前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长远规划。所以我说,靠丁务源的那一套,在今天的中国肯定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把《不成问题的问题》看成职场教科书,这样的观点我很难苟同。人们总说中国是人情社会,干什么事情都得靠关系,所以像丁务源那样,会拉关系会做人,就能办很多事。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转变,以前需要拉关系的事情正在变得规范化、制度化,虽然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在不断进步。中国七十年来的巨变,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尤大兴支撑起来的,实干兴邦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若改革途中,中国遇到的是千千万万个丁务源,我们还能拥有现在的生活吗?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人情世故自然冷落了业务技术,丁务源和尤大兴就像两个极端,一个代表了以人际关系为自己谋福利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的本质上是靠别人创造价值自己坐享其成;一个则代表了以一技之长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这种方式本质上是靠自己创造价值而后得到回报。两种方式孰对孰错,每个人的答案也许不一样,也许我们还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挣扎。但我想,对于老舍先生而言,他盼望着,那个到处都是尤大兴的国度。

喜欢,就给我点个赞吧

在“言希书屋”公众号回复书名,即可获得免费电子书哦

快来关注我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