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笔录

我们都曾对自己犯下了"应该"之暴行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9人  Z小姐不吐不快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珍惜我。”“我这么努力工作,老板应该给我升职加薪。”“你这么内向,应该多说话”“都三十了,女人就应该要结婚生子”……

这些熟悉的话语是不是听着很熟悉?当你仔细回想你的成长经历和观察身边人,你会发现,“应该”的暴行到处都在。它扼杀人的真实意愿和自发性,强迫性地要求做到统一、规范,如未达到要求,则有压抑、自恨甚至自毁的倾向。

应该思维模式常常会左右我们的决定甚至是自我认知。在卡伦·霍妮的《自我的挣扎》的“应该之暴行”是这样描述的:

“应该……”,这正是强烈的“内心指使”系统所制造的强迫性感觉或思想。此种强迫性的心理需要,势必与现实发生冲突,于是人们在此冲突下惨遭挫折、失望、自恨……等暴行。

她还举了一个叫匹格马琳的人物的例子:他会坚持自己的完美形象,并且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忘掉你那些实际可耻的行为,这才是你该做的;成为理想化的自我乃是首要之事。你应该能够忍受一切,能了解一切,能喜欢每一个人,能够永远精进。

我们想做完美的妻子丈夫,想做不会生气的父母亲,想做永远都不出错的职场人,我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永远积极高昂,不应该有任何负面的情绪,每一个困难都应该克服,否则就是我们的问题。

但是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握的,正如无力感告诉我们一样,我们是渺小而脆弱。当你不接受这个事实而认为自己应该实现所有可能,你势必陷入幻想之中而无法走出来。当我们刚开始写作、初涉职场,初次为人父母,我们以为我们应该做得要么达到预期,要么比别人好。以至于一点受挫便唾弃自己或者咒骂环境。

“应该”缺乏对真正理想的道德真诚,譬如,在他们掌握中的人们,无法为迈向更诚实而奋斗,但却去驱策去渴求“绝对”的诚实,这总是何其遥远的,大约只能由想象中获得吧。

在内心指使的情况下,这意味对于失败的一种强烈反应——一种贯穿焦虑、失望、自责与自毁等冲动的总反应。

有人会疑惑,这不是文化传统和规章制度,不应该人人遵守的吗?要知道回溯过去,也曾有许多的“应该”放在当下是不合时宜的。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也没有绝对对错与应该,关键在于人的真实意愿是否是想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需要符合社会设定而决定。

当一个与自我远离的病人发现了他的“应该”的一些阻碍效应时,他仍旧完全无法考虑放弃掉这些应该,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他如此觉得——他就不会或不能做任何事。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知道会怎么做吗?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开所有文化传统、礼数束缚或者经验而任意妄为,这本身就是犯了“应该”之暴行。我想跟你探讨的是,在应该与真实意愿的平衡,是通往我们认识真实自我的一个途径。

以上,与你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