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12

2025-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语味悠长

第五章对课堂的启示

练习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形成最基础的本领和达到精通。

还有更明显的优点是: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这样才能学得更多;让记忆更持久;增加了记忆迁移的几率。

但是:重复练习太无聊了。有没有减弊增利的练习方法呢?

1.明确该练习什么?

需要判断哪些练习是能够为以后更高级的工作奠定基础的,就多练习。

2.分散练习时间

分散练习可以使记忆更持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

3.在进阶环境中学习

自动化(压缩过程,帮助记忆,加速思考)需要很多联系,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习的时间,又分散练习的环境。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同时让学生在更高阶的环境中学到基本技能。


第五章,如果用一个一线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看学到什么呢?

首先,答题技巧是可以训练的。

其次,训练的作业可以每一天布置一点,不要多,但是每天都有,让学生关于答题技巧的记忆更持久。

最后,很多训练可以换个方式来,比如让学生出题,训练他们的高阶思维。

开学正好是初三,基本进入复习。

读完前五章,我准备调整以前的上课流程,让课堂更符合认知学原理。

1.上课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能由学生告知。

因为,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第一章认知学原理)

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不再是自讲自,而是站在学生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他们的思考。

这个环节要尽量照顾到班级各个学生,知道、接受并应对学生之间的差异。

2.在上课中要随时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比如改变上课语速,穿插吸引人的小故事等。

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的困难,并提供相关帮助。注意教师是资源而不是指挥者,要随时调整学生学习环境的背景知识。

因为,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第二章认知学原理)

3.在设计课堂任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具有逻辑性。

因为,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第三章认知学原理)

4.最后,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要有知识的迁移。不仅仅是讲述知识,更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第三章认知学原理)

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第五章认知学原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