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健康小百科每天写1000字

体检巨头曝光行业丑闻:血液倒掉直接出结果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46人  晚夜星辰

    来源“医谷”

    今年曝出的“疫苗事件”还让人记忆犹新,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再曝出体检领域丑闻——“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

    今年曝出的“疫苗事件”还让人记忆犹新,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再曝出体检领域丑闻——“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

血液不检查就直接出结果

    张黎刚说道:“很多企业老板在给员工选择体检中心时,只看中价格便宜。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帮你们的员工做体检的超声医生,到底是护士还是超声医生,有些同行会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检查,就倒掉了,直接给结果,为什么能混得过去呢?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体检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错误率最高就是千分之三。由于误差比例发生如此之低,在我们行业里有很多不正规的做假体检的公司。”

    不过,张黎刚将自家公司排除在了“批评名单”之外,他说,“过去十几年当中,爱康坚守做真体检”。

    此次爆料很容易使人回联想起几个月前刷屏的某知名体检机构的“假医门”事件,7月末,前述知名体检机构离职员工向媒体爆料其存在癌症漏检、大量使用无证医生上岗等现象。随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介入调查,称举报情况部分属实。同时,该知名体检机构也表示收到了《责令整改通知书》,且第一时间派驻专项工作小组进驻涉事门诊部,进行深度自查,逐项落实整改,并向公众和投资者致歉。

    该“假医门”事件也直接导致了上述知名体检机构市值蒸发上百亿。

市场体量大,监管难度也大

    随着健康消费升级,体检行业市场需求旺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约为1350亿元人民币,2020年有望达到2400亿元,第三方专业体检市场将达到720亿元。

    在这个迅速增长的市场上,已经诞生了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爱康国宾、美年大健康、瑞慈医疗。不过,按照2016年的市场数据,美年健康、爱康国宾、瑞慈体检和慈铭体检(现已被美年健康收购)这几家体检公司占私立体检市场份额约为39%,余下61%的市场份额由私营医院和其他私营医疗机构占有。

    如此大体量的市场,该要如何监管。

    今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对体检行业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要求,并明确至2018年底,各地卫生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健康体检机构依法执业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发现未经许可开展健康体检、超范围执业、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冒用他人身份或资质开展诊疗活动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然而,即使有了明文规定,体检行业乱象依然层出不穷。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深究体检行业的乱象,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行业发展太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规矩不彰、标准缺失;二是行业监管滞后,不少体检机构基本处于“放飞自我”的状态,没人管、没人问,时间长了,胆子肥了,乱象丛生也就不奇怪了。

    更不得不说的是,体检领域不比传统医疗机构,既不在医患纠纷的第一线,也不在治病救人的最基层,因此,应付敷衍的后果并不算严重,即便小概率出现技术疏漏,既难以发现,也难以究责。

常规体检与用户需求正在脱钩

    根据腾讯《棱镜》的报道,张黎刚在体检行业浸染多年,他的公开爆料将部分市场黑幕置于公众视野下,但这并非这一快速发展市场所面临的唯一问题。

    其他的问题还包括,第一,常见的套餐式体检存在局限性,难以做到精准检测。

    原医生集团“博德嘉联”的创始人谢汝石观察到了这一局限性。就检查项目的数量而言,他说,某些个体可能不需要检查那么多项,但另外的个体可能还不够,“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并不一致”。

    当常规体检套餐覆盖不足时,就可能造成漏检。此前,在美年健康的所谓“肠癌漏检”事件中,用户体检套餐中“并无能够诊断肠癌的筛查项目”,因此例行体检并未为用户提前做出预警。

    另有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消费者希望物超所值,为满足这一心理,常规体检套餐中往往存在一些用户较少能用到,但成本不高的检查项目——体检机构“不愿意赔本赚吆喝”。

    同样,体检机构也倾向于减少标准套餐的数量,但提供更多的“附加可选包”。从用户角度,选择自然更为灵活;而从体检机构角度,用户加选某一体检项目,意味着其对相应疾病更为重视,“就可以收得稍微贵一点”。

    此外,附加可选包还增加了体检机构与用户间的互动,方便前者纵向挖掘用户需求,通过推销增值产品而提升收入。

    但这也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体检机构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用户为不成熟的体检产品付费。

    关注体检市场的卫生法律专家邓勇则指认为,有些体检机构愿意“玩基因检测的概念产品”。邓勇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顾问。

    中国科学院旗下《科学新闻》援引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建的观点称,基因的多态性和疾病没有直接关系,这导致基因体检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比例很高。

    这篇报道还引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斯奇的话表示,基因体检提供的是“一个很模糊的信息,只是一个可能性,究竟这个可能性有多大,现在谁有说不清楚”。

    问题之三,在于体检机构可能出现人才断层,“单纯做体检留不住好医生”。

    谢汝石表示,“医生的成长需要病人帮助,要介入诊断和治疗”。医院管理者持有类似逻辑,泰康保险旗下南京仙林鼓楼医院经营院长杨长青表示,医生能力的维持和提升需要通过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来实现,体检业务在治疗上有天然缺陷。

    杨长青指出,例如一家医院内,若能将体检医生岗位与专科医生岗位打通使用,“主诊医生兼做体检医生,运行质量就相对可靠”。然而现状是,由于缺乏有效激励,大多数公立医院的体检部门很难获得其他科室医疗资源的充分支持。

    数据显示,尽管公立体检机构整体体量更大,但集中度则逊于民营体检机构。

    市场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500家体检机构中,公立医院的体检机构约4600家。2016年约1120亿体检收入中,约8成属于公立机构。

    而政府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体检人数为4.56亿人次。同年,美年健康“布局400余家体检中心…全年体检人次超过2160万”——美年称自己为“健康流量入口龙头”;而爱康国宾体检人数为549万人次,两家机构合计拥有约6%的份额。

    事实上,公立医院并不反对建设自家的体检部门。一方面,体检收益相对丰厚;另一方面,门槛不高,对医生和设备的需求有限,有时还能充分利用医院已有的检验设备。

    但杨长青表示,现有机制限制了公立医院旗下体检科室间的联合与大规模成长。具体原因包括领头机构不清晰,缺乏可持续的激励分配机制,受制医院本身的多头管理,还无法利用资金杠杆——效率较民营体检机构更低。

    事实上,如果公立体检机构都难以留住好医生,缺少治疗业务的体检机构更是如此,不止一位业内受访者建议,体检去公立医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