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用爱的名义绑架子女的人生
(一)
在某次国际展会上,我作为翻译认识了某500强的负责人Linda。她是80后,负责和我对接。工作中需要配合的地方很多,一来二去熟悉了起来。
她很满意我的工作态度,我很钦佩她的为人和能力,人与人之间的磁场很奇妙,双方都只是在做自己份内的工作没有太多私人交流,展会结束后竟然有点依依不舍。她邀请我一起吃晚饭,我欣然接受。
席间我们聊得越来越深入,我说在国外我特别羡慕那种日日夜夜努力学习做出成就的人。后来她跟我说,其实我就是你说的那种努力学习的人。
“我家就在北京,大学也在北京,但我周末都不回家,跟年级第一名死磕。可是现在混得也一般。。。”
我想打断她,毕竟那么大的企业做到中层已经很厉害。
她笑着摇摇头,说,
“现在很多同学都混得比我好。有的在国外当教授,有的发财了。其实人的想法到了三十岁还会变的。”
看她这么喜欢欧洲,于是问她,“那你大学毕业怎么没有出国呢?”
“其实我当时已经拿到好几个英国学校的offer(注: 录取通知书),但是临到要走了,我妈死活不让我去。”
“那你爸爸呢?”
“他一晚上都没有说话。”Linda笑笑,“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吧。”
Linda 低头沉默了一会儿,在外面她是独当一面,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无助的小女孩。
“那你后来就到这家公司工作了吗?”
“ 唉,你听我说完。他们不是不让我出国了吗,还帮我找了个工作,就是这个单位。。。。”
恋爱里有个比喻,我喜欢桃子,你却给了我一车梨。
对比什么都没有的人而言,一车梨也是幸福。她的父母出于疼爱,粗暴的安排了她的人生。局外人看来,这不挺好的吗?
当事人的遗憾,你很难想象。
父母的这份爱,有点重。
(二)
同样的故事,很多年前在皓哥身上也发生过。
皓哥是个高大的西北男生,当时已经工作了比我们大几岁。一起学德语,他用工作的积蓄在上海市中心租了一个离学校很近的老破小,我们去过,低矮阴暗还很潮湿,空气里有霉味。
我跟他说不行就换一个吧,这里住着对身体不好。
“算啦,上课方便,我们大老爷们儿怕啥?”
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在教室楼下的快餐店买汉堡。我经常带宿舍里自己煮的紫薯,泡绿茶打豆浆,这么养生的我有点担心他的健康。
“快餐店有暖气,吃完还可以学习一会儿,多好哇!”
下课回家路上,刷qq空间,(暴露年龄),总是能刷到皓哥的背书打卡。我还没到家,皓哥的课代表总结已经做完了。
按理说当时我们还是大学生,皓哥已经工作,但是他学习的状态像高三那样有节奏,我们叫他一声“皓哥”不仅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且他是班里学习最认真的人。看着他每天坐在角落里认真学习,我的心也跟着踏实。
“皓哥你想去德国哪个学校呀?”
“嗯。。。再看吧,我还不知道。”
之后的大半年脱产学习,我们每天泡在一起。在某一次我又问他想去德国哪个城市的时候,他告诉我,
“其实我家里不同意。我爸妈给我在西安买好了房子,让我回去相亲结婚。我这次为啥住那个破房子,就是没拿家里一分钱,都靠以前工作攒的。我跟家里对着干,跑到上海来学德语。学完,也就回去了。”
唉,我听得好难受。
皓哥是个理工男,大学里辅修了双学位英语,为了考八级,把哈利波特全集的原文版都啃下来了。学德语的时候,班里成绩最好的是他。他是个机械迷,对德国制造如数家珍。
上课讨论他总是很积极,给我一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感觉。
我们浑浑噩噩的上课,吐槽德语难,抱怨APS 审核压力大。皓哥安安静静的看书,吃住恶劣,但是他每天都很早到教室,下课了去楼下嘈杂的快餐店学到深夜。
他这么努力,有什么用呢?
他爸妈想把他留在老家,成家立业过安稳日子。这是上一代对幸福的理解。
事隔多年,想到皓哥我的心还是会疼。在德国这些年我没有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那是皓哥无论怎么努力都到达不了的远方。
我现在还是想叫他一声皓哥,一个人已经知道结局,还能拼尽全力的去努力,我没有他的勇气。
(三)
我后台的留言私信经常看到有读者抱怨自己的父母。一般我都会劝着他们去理解父母的苦衷,唯独看到类似父母,我无法苟同。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
中国人讲究孝道。乾隆已经花甲,还穿上彩衣为母后献舞助兴。
而这个“孝”字,总是和“顺”字连在一起。这是世间最重的枷锁,绑在你心上,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解。
对父母的孝就是一味顺从他们的心意吗?
父母就不会犯错吗?
你作为独立的个体,难道就不配拥有选择的权利吗?
有读者跟我哭诉(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觉她是流着泪跟我发的消息),说她快三十岁了,做着普通的工作。她的父母对她总是不满意,好不容易遇到个喜欢的人,他们坚决反对。
她很伤心。
我不知道她男朋友是怎样的人,但是我坚决支持,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有的父母真的很自私。
这个自私可能是出于爱,过度的爱,所以恨不能把子女的人生全部包办。
也有可能出于无知和自大,上一辈的人,总觉得自己有经验,所以总想指挥下别人的人生。
大部分人的父母,只有普通的学历和见识,对现在这个社会的理解,不一定比子女多。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小城市,对世界的理解不超过方圆一百公里,尽管子女已经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还是很强势,要求子女在人生重大抉择上,服从自己的安排。
(四)
去上海读大学那年,表叔送我去报到。我下楼去领钥匙,宿管阿姨问我要不要买一把锁。我想了一下说,“我去问问叔叔。”
“哎呦,都这么大了,买个锁还要去问叔叔呀?”
羞愧难当。
我后来一直在反思,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跟谁做朋友,吃什么东西,甚至能不能跟朋友出去玩,我都要听家里的。
初中的校服肥大颜色黑蓝,学校不强制要求,大家嫌丑没人穿。我妈觉得太可惜,逼我一定要穿。那天我哭了很久,还是穿上了,我恨那条裤子!
从小学开始,我的发型就是和男孩子一样短的运动头。省时间,怕我初中沉迷打扮谈恋爱影响学习,这些都是他们认为的。我的少女时代是个小伙子。
之后我还是很邋遢的样子,没有审美,不会打扮,关注外表是错误的。天知道这样我吃了多少亏,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年代。
文理分科我听爸爸的,读了理科,而理综烂成狗,学得特别吃力。
想去北京读书,我爸让我去上海。我妥协了。临走那一晚上,哭的好伤心。
学理科也很好,上海也很好,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曾经想要的。
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当年的我能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当时那么听话,是孝顺吗?我习惯了讨好父母,希望他们开心。那么我开不开心就不重要了吗?
听父母的安排,还因为我不敢承担责任,路是你们选的,不如意,我可以怪你们。
人,必须要学着自己做出选择,并且随时准备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才能长大。
我十八岁上大学,要不要买一把锁都想去问家长,真的很可笑,很失败。
想明白这个事情之后,我就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
孝顺可以是在父母有需要的时候照顾赡养他们,而绝对不是为了他们的心意,逼迫自己放弃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句话,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
按这个标准来看,多少人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我看到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子女的人生。
什么是爱?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用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出自《杀鹌鹑的少女》: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祝愿你也能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