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随笔,关于创作的理由
看过许多作者写与简书的故事,常常满含深情,不吝惜表达自己对于简书的热爱,也有那么一些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担忧,还有一些作者,没有表达什么,就默默离开了。
这些文字里常常会透漏着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结,一面是真情的流露,回忆着自己与简书的点点弟弟,在这里留下了文字,遇见了挚友,感到了温暖,找到了新的自己,每天第一件事是打开简书看一看新的留言提醒或者一整天的时间里有空就想打开简书来看看,把这里当成魂牵梦绕的爱人一样。
前几天还读到一篇友友的文章:
说她上了一辆公交车,上车后才发现大家都冷冷的,原来那辆车开往另一个世间……本来那篇文章名是写简书故事的,副标题还是写给爱人,可开头那几段忽然吓得人一身冷汗/
写着写着,原来发现这是一个梦。本来也就罢了,没想到的还是后头。
最后一段,友友终于回到了正题。她说:“简书,我把你当做爱人,每天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好吗?”
……
这句话,读出了鬼故事的味道,比开头还吓人。她有没有想过简书的感受?
上面临时想起插了这个小故事,下面继续写,其实是想写一写我对发展的看法。
虽然大家对这里的发展模式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这里是相对于其他平台来说难得的干净又友好的存在,虽然也有广告,但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这在一方面的确可能阻止了许多人投资的欲望,另一方面却也实属难得。
在这里看到一篇三段式标题、快餐式的说明文章,会感觉很奇怪,我马上会想到,这与简书的气质不符。
那这里应该是什么气质呢?
我的感觉,应该是生活的、美的、思考的,真实的、有趣的。
对于平台来说,大众的才能是长远的,而大众的平台并不少,娱乐消遣俨然已成主流,因为不需思考,快乐就好,或者打发时间就好,只要你想要吃瓜,有无数的瓜在等着满足你。
但吃瓜偶尔就好,有多少人在吃瓜中,吃着吃着,一辈子就过去了,然后当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这一辈子都在吃着瓜看别人的热闹,不知会怎么想。是会叹息一生蹉跎,还是在想一辈子吃瓜,很快乐?
猎奇的心理人人都有,你看到一个标题:“老婆为给老公惊喜提前出差回家,一推家门……”,“女大学生为追男孩儿连写三年情书,谁知男孩儿打印成册分发炫耀”,“那个十年前靠卖豆腐求学的女孩儿,如今怎么样了?”……顺着这些标题一个一个点下去,可能你根本忘记了你为什么打开手机,然后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你的脑海里除了转瞬即逝的好奇被满足,什么也没有留下。
所以我很讨厌这些辩题党的文章,也讨厌教你写这些标题的人。无论做这些事情有多么赚钱,我都不认为那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非常缺德的事。因为这是以浪费别人的时间与生命为前提来谋利,而好的商业,应该是让人与社会变得更好或更有效率。
与那些求“快”的平台相比,求“慢“反而可以成为另一种追求。
就如任由工业革命带来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匠精神反而愈显弥足珍贵。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快速与批量,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我们心中依然留存着对于自然与陪伴的渴望。
作为内容平台,一要有内容,二要有用户,两者相辅相成,用户创造内容,内容吸引用户。
初次之外,在简书里还多了一层,那就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以及用户对自己作品的感情。
因为这里是生活的大众的创作平台,不是具有目的性的工具文章市场,只要你愿意并保证原创内容不违反规定,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
对于热爱文字的人来说,自己写下的文字,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你会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她,而且,你渴望别人也爱她。
你希望自己的文字被看到,被认可,被关注,当你感受到自己的文字在这里会发光发热,自己在这里会得到因文字而来的快乐、满足,甚至还有情谊时,也就会把这里当作文字的家了。
与老用户共同进步,再不断吸引新用户留住新用户,一个平台就基本上可以存活下去了。
对于老用户来说,尤其是已经对平台有了感情的用户,其实只要平台没有变糟,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是都愿意留下的。而如果能够给他们带来希望甚至欣喜,他们便会更加坚定。只要他们在这里真的变好,他们的收获就是吸引新人来的最大保证。
对于新用户,快速的让他们感受到平台的价值,找到归属,就是他们能否在短期内留下的关键。做到也并不难,一个创作者,只要看到自己的文字产生了价值,尤其是高于自己期望的价值,他就会愿意留下来。
这个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是是否有人看到并认可,二是是否产生了有效的收益。
对于价值的预期,每个人并不相同。一个习惯了动辄几万+阅读量和单篇成千上万收益的人,当他看到一百条评论和不足一千的阅读量时,很可能失望,转身就走。
而一个从未以文字谋生,只是随便来抒发心情的人,当她看到自己的心事有人倾听,还能收到真诚的回复时,她会感动与欣喜,她会更愿意留下来。
所以,对不同的人来说,价值点不同。找到了,再区别的给予,或许会让更多人得到收获。
能够收获的人多了,自然就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