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
晚清重臣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却是一个千载难寻的智者。他是“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是开办“洋务运动”实现中西方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在那个危机四伏、政治腐朽的时代,他执着而又变通地把经世致用的文章作进了挽救危局、振兴国家的大业里。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
【一】赤手空拳建湘军
清嘉庆十六年(1811),曾国藩生于湖南双峰县。他自幼勤奋好学,却因天资平庸直到22岁时才勉强考中了佾生。“佾生”是指考秀才国未人围但成绩尚好,可以在下一年参加院试的人。所以,他被人称为“半个秀才”。他以此为辱,咬牙发奋,第二年终于中了秀才,他“太儒缓”,连他自己也承认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
道光十八年(1838), 曾国藩历经数次科考,在28岁时中进士,点翰林,从此踏上了政治舞台。在官途上,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可谓一帆风顺。然而,此时的他,却因朝政的腐败而萌生退意。他多次上书朝廷,揭露官僚体系的诸多问题,指出清王朝即将面对的种种危机,呼吁刚刚登基的咸丰皇帝彻底地进行改革。然而,他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皇帝敷衍的夸赞和京师权贵们的唾骂。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三个年头,在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接皇帝诏命,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保卫乡里。为了不受地方军队军纪涣散,随波逐流等恶劣习气的影响,他自创湘军。在湘军建立之初,曾国藩面临着“五无”的境地。所谓“五无”,即无办公场所、无正式职权,无经验、无协助、无钱粮供应。针对“五无”,他借住在祠堂,以“ 湖南审案局”的名义接送公文。
他为如何制定军规, 训练士兵而殚精竭虑。他派人四处劝捐筹饷。历尽千辛,他终于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成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领湘军会集湘潭,誓师出征。他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对抗三万太平军,在起初的几次失利后,重整旗鼓,十战十捷,歼敌万余人。湘军的胜利让远在京城的威丰皇帝看到了希望,特下旨嘉奖。
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二】宦海沉浮存大义
咸丰六年(1856), 湘军奉命出战江西,为筹集军需用度,曾国藩招江西官绅唾玛。朝廷的压制,地方官员的排挤,让曾国藩心灰意冷。第二年,他借父亲去世的机会,回到湖南老家,守孝不出。他守孝的奏折竟得到了咸丰皇帝的批准,这实际上是皇帝顺水推舟地削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困藩家居两年,日夜反思,终于彻悟。自己行事过于刚直,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是将自己推到了不利的位置上。官场政治的习气规则是不可能下子被涤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國滑、机诈,是他所处的时代里,存活下来的必须掌握的手段。只有植根黑暗的泥士,才能站稳脚跟,吸收到各方面的营养,达到成才成功的至高境界。只有必要时合光同尘,圆滑变通,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实现救国兴邦的伟大理想。
咸丰八年 (1858),太平军攻克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再次被起用,领军平叛。与以往不同,人们再次见到曾国藩时,都发现了他气质上的变化。他变得谦恭和气、圆润周到、八面玲珑,治军也能宽严相济。他网罗天下人才,诱之以“名”,笼之以“利”。在十多年的带兵生涯里,曾国藩的湘军里保举的三品以上的武职不下数万人。而他提携的文职官员中,有26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50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员。他曲径通幽,在人才的利用上为国家注人了新鲜的血脉。他本人也因此历尽宦海风波,始终保持荣辱不衰。
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三】遗嘱四训传后人
同治元年(1862), 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被封为一等勇毅侯。
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的养廉银中捐款课奖。同年底,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办洋务。在曾国藩的倡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奉命办理天津教案”。考虑到当时局势,为了避免与法国开战,他不惜负起“卖国”罪名,接受了一系列屈辱要求,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一年后,曾国藩于忧愤中离开人世。
在临终前,曾国藩留遗嘱四训“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他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百年来曾氏家族虽无一人行伍,也极少出仕,但依然是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曾国藩大智若愚,似拙实巧。他于大是大非里高瞻远瞩,于人情世故间谨言慎行,他于风雨飘摇中成就一生荣辱。荣,是曾国藩智慧气场的凝结,辱,是那个没落时代里一曲志士的悲歌。曾国藩:把文章作进事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