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随笔

学生的问题从哪里来

2019-04-16  本文已影响34人  dxalzt

多年前接受过一个培训,当时北京的一个区教研员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学生在试卷上犯的错误都来源于教师的授课。当时也觉得这话太武断了,毕竟学生的智商和能力各不相同,怎么能都归因于教师呢?

后来又学习了许多教育理论和课堂实例,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网上还有一句话:复印件出了问题,你是直接修改复印件呢,还是修改原件呢?这两句话真是异曲同工。

仔细想想:

一个只会把教材搬到黑板上的老师,能教出思维敏捷的学生吗?

一个只把眼光放在练习册上的老师,能教出思路开阔的学生吗?

一个把工作当作应酬的老师,能埋怨学生不认真写作业吗?

一个排斥学习的老师,还能指望学生对课堂充满热情吗?

老师天天嚷嚷着自己累,岂不知正是自己把自己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己对《课标》和教材都没有理解的老师,在课堂上能讲明白吗?只知道讲知识A,可是为什么讲A,A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接什么,都讲不出来,所以一系列的A、B、C……都在学生的头脑中散乱地放着,放多了也找不出谁是谁了。这时候老师的补救措施就是多练,刷题、对答案,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刷题工。能不累吗?

备、讲、批、辅、考,最重要的是哪个环节?是备课。备课时首先要理解《课标》和教材,可是有的老师却认为《课标》和教材也没说什么呀,就那么几行字。现在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字越少,事越大。短短的几行字后面隐含着大量的信息,需要老师去思考。有的老师会说“我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不客气地说,说这话的老师特别需要加强学习。能否正确理解课标和教材,一是需要老师有适当的学科知识,即对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有足够的理解,既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还要知道教材为什么选它们;二是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知识,起码能明白什么程度是理解,什么程度是掌握,同时还要知道思考、归纳这些要求如何操作;三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不仅是指会制作、使用课件,还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术的使用,比如什么时候写板书,什么时候让学生写等,即这些技术何时出现是恰当的教师要明确且有规划。老师要想掌握这些技术,不学习行吗?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从古代到现代,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建国到现在,国家也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为什么?是因为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对教育的要求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这种变化是好事,说明社会在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是不是还在茹毛饮血呀?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人,如果教师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则害己害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