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

大家下午好,我是燕妮,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隐性逻辑》。
本书作者是德国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卡尔·诺顿。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最为熟悉的模式,直觉,经验,下意识的反映,这样就很容易掉入“自设的陷阱”之中。本书涵盖了大量打破固有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由现象解释到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
今天,我们分享生活中三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并给出解决办法,分别是错误的爱情逻辑、特立独行的标签以及逆向思维不可行。
① 『错误的爱情逻辑』
先讲一个企业女高管,爱上了有妇之夫的故事。
女方:企业高管,有豪车,住豪宅,单身。
男方:成熟睿智,豁达慷慨,有家庭、有孩子。
原本男女双方只是业务关系,男女谈过几次业务后,给予女方事业上不遗余力的支持,生活上尽其所能的关照,资源上倾尽全部的共享。从业务合作,到吃饭聊天,爱得电光石火,甚至频频找机会一起出差。
一个优雅的都市丽人,为了一份所谓的“真爱”,却成了一个小三,为何?以前我主观的认为小三是只求包养的拜金女郎,可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拥有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高品质的生活,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已婚男人?
因为有人格魅力,成熟稳重吗?可是不要忘了,这些都是他太太一手给打造出来的,你觉得对方只是因为得不到,爱的山崩地裂,也无法得到名分,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才勉强,油盐的生活。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受害者,因为深深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工作、生活都围绕着他转。这个时候,忠诚、道德观早就抛之脑后;但无论爱有多深,小三也是个不值得的存在。
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决定找一个理由,即便是错误的决定,有时候,这个理由甚至“好”到让我们放弃更好的选择,去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坚持呢?甚至有些愚蠢。
在事后,我们总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是因为真爱,是因为当初的一见钟情,情不自禁?学术界将这种行为描述为:错误地表达客观事物,并且主观认为是正确的。
虽然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没有参与到事前的思考,而是用于事后为自己的草率决定开脱的。
解决办法:
跳出“归因理论”。我们的大脑习惯将原因和反应很快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因果关系”模板。我们无法影响这种行为,它的存在是自发的,并且我们的感知会一直寻找这种模板。请记住: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
我们怎么跳出“归因理论”的陷阱呢?
解决办法:
001 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
思考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比如说女主想要跳出这个怪圈,就要意识到这个行为是荒谬的,多去回想当初的冲动,或许只是“荷尔蒙”在作怪。
002 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
询问身边人或者请心理咨询师,做内心的疏导。
多投入一些时间思考。无论你为自己或者别人找了什么理由,你都会发现,这些理由常常和情况无关,只是来源于一个之前的类似经历。比如,当你对你的亲人感到恼火时,或许事件本身和亲人是没有关系的,只是一段不愉快的经理启动了你的“愤怒警报器”

②『特立独行的标签』
我们经常给身边的人贴标签,即使是用来记忆的模糊印象。比如说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一些我家标配的“十菜一汤”,大家给我的标签“吃货”或者”下得了厨房”。但是对我很熟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我是从来不做饭的。那么我家的这些菜都是谁做的呢?
有些标签和个性有关。比如,之前很火的一部韩剧《迷雾》,当看看帅气的而又充满正义感的男主,很难把他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请注意,我这里给男主打了个标签“帅气”,“充满正义感”。
罗斯提出了“归因谬误”的概念: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真实情况。最后一集才透露出男主是犯罪凶手。其实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会有铺垫,有伏笔。
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打开脑洞,去用逻辑去推理呢。我想是犯了初始标签的印象“因为他正义,因为他老实,因为他是律师,不可能知法犯法”但是我们忽视了在特定的情况下,他所作出的反应。所以剧情的反转以及出乎意料,是因为我们始终脱离不了初始标签的影响,这样对我们的判断很不利。
解决办法:
001 仔细观察。如果你没有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分析,没有去了解事情的背景,坏境。积累足够的素材,没有足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那么你的判断基本都是没有依据的乱猜。
002 有意识的思考。你要学会分清主观和客观。多拿“他面对的情况是”“当时的条件有”这样的客观因素评价,少用“他就是”“他才不会”这样的主观因素做依据,你的判断才会更客观、更友好。

③『逆向思维行不通』
当接受一个任务或,有一定的目标时。对大脑来说,解决办法不是目标,目标才是真的目标。对于大脑来说,用何种方式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要达成目标。这个就可以理解为:领导分配给你任务,他需要的只是结果。你不需要和他描述具体的细节。
我们的大脑是不能够反向思考,逆向思维的,这个就像是一条单程路,你找不到返程的路途。
如果说,我们不能达成目标,会怎么样呢?我们会表现为头脑发热,面红耳赤,呼吸紧张。这个现象就是“紧张”。比如我现在这个状况。
那么紧张有什么危害呢?
它会和注意力或者信息加工抢夺资源,会让我们的记忆减弱,大脑反应迟钝。这个时候,没有回去的路,也没有足够的能量重新开始。
生理的反应就是:荷尔蒙分泌,让人记忆减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遇到喜欢的人,会莫名的紧张,会脸红,会心跳加速”,也可以解释“女人一进入热恋期,就成花痴状,智商为负数”
解决办法:
种植一颗逻辑树
001 建立思维导图。确定框架,再填充细枝末节。
(1)将核心问题清晰勾勒出来;
(2)区分核心和次要问题;
(3)网状分散问题。
002 怎么去建立逻辑树
(1)找到核心问题
(2)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个假设
(3)确定并搜集所需信息
(4)分析并解决问题
003 需要遵守的规则:
(1)持续提问
(2)提问初期进行分析
(3)不要有重叠和漏洞
(4)复盘和反思
总结一下,困扰我们的思维陷阱远不止这些,希望通过今天这个分享能让你我有些许触动。让我们的智慧之光相互碰撞,多了解这个世界的套路,不要被自己原有的经验和思考模式所麻痹,也不要被别人掌控了节奏,扰乱了自我的步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赶快尝试切换一下你的思考模式,必有惊喜。
参考书目:《隐性逻辑》[德] 卡尔·诺顿
我是燕妮,我想和你一样,喜欢自己,并喜欢这个世界。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