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吴军老师的建议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吴军老师给了五点建议:
首先,是“认命”。
对于“认命”这点,非常认可,个人也是这么做的,当时的班主任也是这么强调的。班主任总说:“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只要做到不后悔就行。”
这句话让我想起那句名言,来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人最宝贵的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在高三那年,真的做到了不后悔,那种努力的程度,已经能够感动自己。全校第一个开宿舍楼的门,开教学楼的门,开教室的门,这些钥匙我都有。所以,当结果出来的时候,虽然很不理想,但是一点都不后悔。
后来,复读了一年。
第二,保住“西瓜”。
任何考试都有很多送分的题目。这部分是任何人都能够得到的西瓜,必须要100%地保住。
看到这条的时候,心理那个后悔。为啥没有早点看到呢?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总有粗心的毛病。直到读研和工作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粗心的毛病是可以治好的。很主要的一味药是:认真对待的态度和极佳的耐心。
下面讲讲吴军老师的分析:
具体到中国高中和大学本科的考试,造成粗心的原因包括这样几个:
1. 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其实根本没有掌握好。(考试过程中,总有一些题是因知识点掌握的不熟练,导致完全做不出来。)
2. 做题的习惯不好。很多看似容易的题做错了,就是因为习惯不好。比如最常见的坏习惯是省略不该省的步骤,还有个常见的坏习惯是想当然——题目有时甚至没有理解,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了。(这个原因是我经常犯的,总是想当然的做题,没有一字一句地读题。)
3. 做题方式不对,总觉得第一遍做完了可以回来检查,其实第一遍如果做错了,检查时能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人会有先入之见。(这个我也是经常犯,总想快速做完,再检查检查,实际上导致做题的时候过于追求速度,质量就下降了。)
对付它的方法有2个:
1. 多花点时间在这些必得分的题目上,看清题目,理解对含义,争取一次做对。多花点时间,才可以保证自己不在那些简单的,但是可能理解上略有不足的题目上犯错误。
2. 自己写下一个做这种题目需要遵守的习惯和规范,写在一张名片大小的纸上(写多了也记不住),然后做题时有意地训练自己按照这个规范来做,直到习惯成自然。
当然一些人可能会说,花时间在那些简单的问题上,难题不就没有时间做了么?其实,如果你承认第一条“认命”二字,相信不是你的东西你得不到,那么就不要对那些可能得不到的东西浪费太多时间了。95%以上的人考不好,不是最后那些难题没做好,而是不该错的题做错了。很多人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一两分,最后反而丢掉10分。(说的真好)
第三,不要恋战。
虽然大部分的考试卷子是从易到难,但是每个人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中间卡壳是常有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要坚决跳过去。
这点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填空和选择题的最后一个一般都很难,但是分值和前面的是一样的。如果你想做出来,花费的时间要比前面的题多的多,那就应该执行第二条建议,先100%保住自己的西瓜。剩下的时间可以试一试,而不是卡在那死磕。
个人在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是采取这样的策略,成绩还算理想。
第四,对于文科类的答卷,如果答不上来,讲一大堆废话也没有用。
高考阅卷时,从来不给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所谓的辛苦分。当时学校请了一个高考阅卷组的负责人给辅导,那位老师讲,文科的问答题,完全根据要点给分,要点丢掉了,回答得再长也没有用。
关于如何找要点,其实北京四中很有名的历史老师石国鹏老师在网络上有很多讲解,文科的考生都应该看看他的辅导课视频或者听听音频。
了解这样的规则之后,就会很条理的写答案,也不会随便编了,因为那个时间完全可以去捡西瓜。本人是个理科生,对于文科生能帮的也就到这了。
第五,要保持热度。
过度的放松会让人的兴奋程度下降,而比赛和考试这类的事情是需要一些兴奋程度的。因此,最后几天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可以看书,但是心里要明白看书的目的不是长知识,而是维持一种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
我们高中就是这么设计的,高考前一周并没有放假,还是和正常一样上课,作息都一样。给大家一种很自然的感觉,考试前自己想看什么看什么,考试完大家还回教室继续自习,或者聊聊天。
最后,吴军老师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在最后几天给孩子特别的保障。最近几年经常有报道,很多小区为了怕影响高考孩子休息,连电梯都不让开了。这种行为除了给考生增加压力,没有半点好处。坦率地讲,如果考生有压力睡不着,再安静他还是睡不着,而刻意改变他们每天已经熟悉的生活环境,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需要明白一点,自己遇到的压力,所有其他的考生都有,既然有那么多的人陪着,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最后附一个彩蛋。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的内容:
只差一分进名校
名校有用吗?当然,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你的收入水平将会比一般大学的毕业生高很多。有人统计,哈佛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2万3千美元,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是8万7千美元,所以显然是哈佛厉害。
但这里有个问题。哈佛的录取标准比宾州州立大学高很多,好学生才能进哈佛。可如果这些学生本来就厉害,那他们就算不上哈佛,去个一般的大学上学,难道就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吗?
哈佛这样的名校,对学生的能力,到底有没有一个“附加值”的作用呢?像这样的问题,也有办法随机试验。
咱们先说高中的。全美国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是纽约市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这个学校很像中国的官办重点高中,录取学生不看什么家庭背景、推荐信和课外活动,只看考试成绩,而且是一考定终生。它每年在全纽约举行一次统一的入学考试,27000人报考,录取率只有5%。
所以你千万别说美国没有应试教育,纽约初中生为了进史岱文森高中可是挤破了头。在为了上好大学就要先上个好高中这件事上,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可以说是有共识的。
但是有经济学家,问了一个绝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想过的问题:上这种重点高中真管用吗?
如果你比较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那显然是史岱文森高中更厉害 —— 但这里面有个同样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史岱文森的学生本来就厉害。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史岱文森高中,到底对学生有没有一个“加持”的作用?
经济学家想到一个好办法。有些考生是只差一两分没考上史岱文森高中,有些考生是只比录取分数线高了一两分而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 —— 这两种人的实际水平,应该几乎没区别。那这就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经济学家只要跟踪这两拨人,看他们日后考大学的情况,不就知道上史岱文森到底有没有用了吗?
大数据分析显示,全美排名第一、录取率只有5%的大名鼎鼎的史岱文森高中,对这些幸运考上了的学生的“加持”作用,一点、都、没、有。
这两组学生的大学先修课程分数、大学入学考试(SAT)成绩、以及他们最后去了哪些大学,没有任何区别。连微小的差距都没有!
也就是说,如果你差一两分落榜了,千万别在意,考没考上对你的前途根本没影响。
这个结论非常令人吃惊。难道说好高中里面的好老师、好同学、更难的课程,对人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至少是没有*可观测*的影响。
而且大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另一个研究 —— 我以前在《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这篇文章里说过 —— 考察那些被名校录取了但是没有去名校,选择了一个一般学校的人。比如说,哈佛和宾州州立大学同时录取了你,但是你可能觉得哈佛学费太高,或者你的女朋友在宾州州立大学,总之你没去哈佛,去了宾州州立大学 —— 那你的前途会受到影响吗?
答案是没什么影响。经济学家跟踪调查显示,这些有能力去名校而没去名校的人,日后的收入水平跟去了名校的人基本一样。
如此说来,什么牌子、什么名师、什么校友会,这些名校的光环加持,至少对个人收入来说,没有可观测的效应。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名校并没有“培养”牛人,名校只不过“选择”了牛人。
赛斯最后说的例子是巴菲特。巴菲特当年一开始上的是沃顿商学院,那是美国最牛的商学院之一。可是巴菲特时间不长就转学了 —— 因为他觉得沃顿的学费太贵!巴菲特转学去了内布达斯加·林肯大学 —— 在美国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贵州大学 —— 沃顿痛失股神。
我就想起来校长们爱说的一句话:“今天你们以学校为荣,将来学校会以你们为荣!”—— 校长你错了,今天学校就应该以我们为荣。
当然,万老师也说,也许是美国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所以才能让你的才能不会因名校而埋没。但是,国内呢?能做到吗?似乎也是未知数。
从我自身来看,高考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至少让我有机会从“坐井观天”的井里出来,看看井外的天。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那么精彩,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可以如此之大。
如果高考是你唯一一个跳出“坐井观天”的机会,那么请你抓住它。
祝愿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能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3525016/f7b7f90c098f380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