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井难以忘怀的真实记忆

2020-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之梦莲

我出生于石炭井,在这个大西北贺兰山的山沟矿山里长大,并生活了20年,才坐上中巴车,头一次去银川开眼界。之后离开石炭井,去闯荡,开始工作挣钱。石炭井的每条街道,我都烂熟于心,年少时及学生时代交织在一起的记忆,浮现在脑海里。

年少时,我最爱去的地方是电影院,石炭井共分四个矿区,三个矿区的电影院我都去看过电影,一天放映好几个场次电影,电影票便宜,最便宜时两毛钱一张票,电影院也人满为患。

那时我上小学,经常和同学去一矿看电影,有时不拿票,邻居姐姐带着我进去,没座位就站在过道走廊看,被工作人员赶来去赶去,电影《刘三姐》竟然共看了五遍。

学校经常包场电影,全校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电影院,看过《雷锋》《上甘岭》等电影。还有外国译制片看不懂。

有时傍晚搬上小板凳,我和家人去二矿广场露天电影,广场台子前已扯上白色的幕布,广场周围早已是密密麻麻的人坐在凳子上,天一放黑,露天黑白电影隆重开演。人群安静下来。

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电影,石炭井的孩子都是从小看着许许多多电影长大,崇拜着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如铁人马进喜,草原英雄小姐妹。被朴素的人文思想熏陶。

年少在石炭井,盼望着过春节时。听到那敲锣打鼓的锵锵声,赶快跑到街上马路边围观,秧歌队社火活动,摆开阵势扭秧歌,有拌相为猪八戒和孙悟空,还有划船的船老大,抹着红脸蛋的媒婆。

踩高跷的社火队员甩着红绸前行,脚蹬的木高跷足足有一米多高,踩高跷的人累了,就靠着墙休息一会儿,功夫确实不一般。我总跟着扭秧歌的队伍走走停停地观看,真到社火活动结束才肯回家。热闹的过年气氛使人兴奋,春节伴随着欢天喜地的秧歌队绕街表演的锣鼓声。

过年最盼望的是穿新衣服,记得都去缝纫店做衣服,那时,石炭井有许多家缝纫店,生意非常红火,店里收的衣服布料叠落得老高,最快两个星期后去取衣服。裁缝师傅量体裁衣,手艺精出湛,做的衣服精细合体。

我记得老妈带我去做过一件湖兰色的条绒上衣,两个兜上还绣上小花蓝,从裁缝店取出后,喜欢得不得了,一定等大年三十穿,配上新裤子,红色的小布鞋。简直那是美得冒泡泡。

整个石炭井所有学校举办大型运动会,非常羡慕那些打着腰鼓,敲着圆鼓的仪仗队学生。运动员穿着白衣服,蓝裤子,小白鞋,服装统一,高举彩旗的各个队伍方阵,上街游行,热闹非凡,石炭井的各个学校运动员都汇集在二矿学校的广场,举行长跑,短跑等各项田径赛。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搬着凳子,整齐坐在跑道四周围观,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文化娱乐,石炭井的商场热闹繁华,逛商场的人熙熙攘攘,东方红商场生意兴隆,属于国有大商场,长征桥商场也是最繁华的商场,人潮涌动,每天客流量满满,各种商品货真价实,做衣服的布料都是在长征桥商场三楼购买。

夏天,沙滩发洪水是石炭井的一大奇观,雨季来临,山洪暴发,滔滔的洪水急速从山沟沿着沙滩,一路向东奔涌而来。

很多人站在沙滩河坝旁边观看,洪水裹挟的泥沙杂物石块,还有死鸡死猪等,洪水汹涌向前奔涌。对干旱少雨的石炭井,难得一见的洪水象奔腾的河流,场面震憾壮观。

洪水过后,整个沙滩被洪水冲得坑坑洼洼。老妈经常告诉我,下大雨赶快回家,不要在沙滩停留,以防被突降洪水冲走。

当时的交通不发达,中巴车很少,人们坐车出行非常不方便,车厢里挤满了人,几乎人挨人水泄不通,汗味臭气味浓重熏人。

我曾经为了坐车到技校上课,从车窗爬进中巴车,车挤满了乘客,车门已进不去人。从技校坐车返回石炭井时,被挤在车门跟前,赶上夏天,被挤得一身热汗,真是受罪呀!

当年石炭井各个矿都出产焦煤,装满煤炭的黑色的火车皮在铁道线上运输忙。作为矿山职工的孩子,我在石炭井学校学习,高中毕业,走出石炭井,进入技校学技术,而后参加工作。

石炭井的风土人情也影响着我,石炭井的精神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种朴素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走多远,我都是土生土长的石炭井人,热爱着这片贺兰山脚下的每一片大地。每天脚踏实地生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