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发掘营 【知识IP】文章合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14人  阿林Karen

FH0424

昨天宝宝妹在每日一问提的问题很好: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值得拿奖学金,你获得了哪些成长,有什么样的事实或者数据支撑啊?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啊,而且显然,提问问题的人是一种结果思维。他希望我们反思:我们有没有拿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创造成果呢?

可以看得出来,每位老师在给我们分享之前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们的ppt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肯定不少用心。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

哪怕老师讲的是再干的干货,只要我们没有把它利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没有让它发挥出价值的话,那你也是只是过了一把听课的瘾而已。

就像昨天晚上赵周老师举例子所说的,昨晚有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提取一本书20%的精华?赵老师是这么回答的:

书中20%的精华并不代表你能用上其中的20%。那我把这个说法推演一下,老师所讲内容的20%并不代表你能用它产生20%的价值。

所以,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远远要比知识本身重要很多,而如何才能把这些知识跟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运用好,这又是一个PDCA的过程。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听了几位老师课程之后的感受。

一刀老师的课程教会了我们发掘自己职场上的优势,感觉尤其是针对刚刚进入职场不久,或者在职场上工作有3到5年遇到一个事业的瓶颈或者说天花板,希望能够在更上一层楼的人非常适用。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或者,需要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是说我们往往很多时候去看自己擅长什么。

听完他的课,我开始想:我这个特长或者优势能在哪里发挥它的用处呢?

这就是一种用户思维。

我们要去发掘自己工作的组织,看有没有能让我们的才能或者技能有用武之处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看这个组织的需求。

同时,要以管理者或领导者的眼光来看整个组织。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问题,格局和视野就会更加宽阔,能看到以员工的角度看不到的东西。

多跟老板去沟通,了解公司最近有什么样的项目或许能让自己的技能派上用场,有时甚至需要主动请缨。其实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条就是要积极主动,只有自己主动,才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听了易大大#找准一件事做到底#的分享,中间尤其是PORT模型给了我一些启发。其实,我也很早就知道他了因为我有身边的朋友在上他的目标管理的课程。

他重点强调了认知深度的问题,很多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却没有去发掘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想要得到一个结果,如果在因上去努力的话,那么达成结果的概率就会高很多。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他举了一部分人想要成为简书签约作家的例子。很多人一想到成为简书签约作家,就马上去日更,但是事实上日更只是一个表象。

根据他讲的模型,首先,你要问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获得认可或者是希望获得流量,简书是唯一的途径吗?达成的途径不仅仅是每天日更就可以的,而是要看签约作家需要有什么条件,那每项条件我如何去达成?

另外,我们要摆脱一种穷人思维,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长期的机会成本的思维。

我们在做很多的决定的时候都是都是比较盲目的,或者说是短期利益的驱动,那并没考虑做这个事边际效应是否是递减的,是不是非连续性的,能够引发黑天鹅事件的?其实,这些概念我曾经在王潇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里看到,当时他就做了一个比喻,你花一个小时写一篇文章,说不定该文章在网络上传开,成了一篇10万加的爆款文章,而一个小时你看电视或者嗑瓜子可能并不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并不会为你的未来积累资本。而采桐的#精进#这本书里提到了半衰期的概念,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那我们明白这些,有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呢?采取行动之前还是要去问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我下周要好好思考,并做进一步规划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几位老师的课程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升级我们的认知,毕竟这是我们行动的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