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的《论语》
2020-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姬乾玮
宪问篇(第六)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释义:
孔子说:“君子偶尔会有不仁德的行为发生,却没有听说小人也偶尔有仁德的行为发生。”
山山,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有一百多种提法,不同的语句中所表达的意思有所区别。有时是爱心,有时是礼节,有时是德之修为。仁最初的来源是指:贵族要爱护贫民、大人要爱护小人。是孔子赋予了仁更多的含义。
而君子最初是指有一定礼仪规范的贵族子弟,后来发展为追求贵族精神的男性青年即是君子,所有君子的规范行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此,我们很好理解君子和小人的由来:贵族子弟每天吃饱饭没事干,就读书,书读多了自然就能关注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构建完了就能关注言行,最终塑造出了君子的完美形象。而为填饱肚子劳作的庶出子弟们,整天忙于耕种打猎,就这样还不一定能弄饱肚子,因劳作而骨节粗大、破衣烂衫。得不到好的教育,如何关心精神世界?如何规范言行?那时候所有的君子都出自贵族中,贫民是没有资格称君子的。后来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没那么严格以后,孔子也开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以后,这种现象才被商业者打破。部分经商的家庭也开始出现君子,种地是种不出君子来的。近代西方国家有句话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事实上就是培养有贵族精神的君子。所以这则事实上没道理。而且说得太过极端。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