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隐士情节”
等我攒够了钱,我就带你逃离都市,到乡野租块地,盖个房,每天种菜、钓鱼、唱歌,过着诗和远方的田园生活。正如高晓松创作的那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算是时下比较流行的鸡汤文了吧。不过,它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渴求。
当你还在想象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时,已经有不少人实现了你的梦想,不时有“第一批90后真有人归隐了”、“某某企业老板卖掉公司到深山老林修道”等报道,然后前不久一则报道比较有意思,说一场大雪让隐居终南山的“隐士”们“冻成狗”,只好下山取暖。看来“隐士”可没想象中那般安逸。亦或说当下没有真正的隐士,只有隐居的世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8332/4e08fc43137e6842.jpg)
隐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实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古代隐士主流的有三种,一种是先隐后世,二是先世后隐,另外是只隐不世。
一、先隐后世者,如周之姜子牙,可谓大隐隐于市,胸有大志腹有韬略,逢商周更替之际,静待格局转变之时机,直钩钓鱼,终于遇到周文王,后助周武王伐纣成功,奠定了周之八百年基业。这就成了后世隐士们的精神偶像。
再如被敌人称为“诸葛村夫”的诸葛孔明先生,更可谓隐士们标榜的对象。一介布衣,躬耕南阳卧龙岗,这可不就是乡野村夫嘛!每天种种地,喝喝酒,吟吟诗,何不快哉。可诸葛亮不是一般的隐士,用另一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自比管仲乐毅,可见隐只是方式,目的是为了显其可贵之处,静待时机,出山以匡扶天下。后来不就三顾茅庐出山了嘛。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8332/711557b406bb9c14.jpg)
二、先世后隐者,不再留恋于高官厚禄与名利人生,选择乡野隐姓埋名起来,常常是世人不知所踪。如老子李耳,作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逢周室衰微,继续待下去也没意思,该看的书也看的差不多了,就骑一青牛奔西了,并在函谷关处留下了影响千古的绝世大作《道德经》,然后就不知所踪了。这本道尽天机的天书短短五千言,现在广受各国民众欢迎,其发行量已经仅次于《圣经》。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可谓把隐士的名气与精神风骨推向了历史高潮。七者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基本上都有或长或短的仕途生涯,但不满于朝政,先后聚集隐居于山阳县竹林里,以喝酒、纵歌、作诗为乐。所谓的魏晋风骨就源于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8332/7345beddf7f8e44f.jpg)
再有,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开创大明王朝的刘伯温也算是先世后隐,其先是在元朝做官,屡屡不得志,且看到元朝气数已尽,并隐退了。可又赶上朱元璋邀请其出山辅佐,于是又再次出山。对于刘伯温来说,可能再出山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但又没办法,只能顺势而为。
三、现在来看看第三种,只隐不世者,这类人可谓隐士中的真隐士,也往往是些“神人”,诸如鬼谷子、黄石公、上文提到的水镜先生司马徽等。
他们可都不是普通的隐士,通过教学授徒、举荐名仕之法对天下格局影响举足轻重。鬼谷子可谓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他创建纵横捭阖思想,其徒张仪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左右战国格局。黄石公是秦汉之际隐士,赠书《黄石公三略》给张良,成就了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之大名。汉末荆州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一句“夫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语,惊醒梦中人刘备。而他自己呢淡泊于名利,过着种田采桑的农夫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8332/113bd0c93bc787f5.jpg)
以上这些隐士,或神鬼莫测,或满腹韬略、或平静淡泊,他们是历史上的大才奇才,但又甘于“乡野村夫”的日子,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的隐士文化。
他们塑造了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恬静自我的生活方式,与车水马龙、尘世喧嚣形成强烈对比,令人神往。而这又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历史上的隐士大多与道学、玄学有不解之缘。(注意哦,是道家,不是道教,宗教问题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而这种文化现象,正从少数精英走向大众。我们很难成为他们那样的隐士,但似乎我们都有隐士情节。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整天在各种媒体各种场合喝腻了毒鸡汤,鸡汤已经无济于事,收敛一下心性,回归朴实简单的生活,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解药,因为诗和远方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而是一种心境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