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46
第七章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实践
学校本应是个性绽放,生命乐享的百花园,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学习是儿童生命的本能,教学要皈依学,不能只顾教,教学要让生命自己行动。教师不是等待燃尽的蜡烛,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脸上洋溢着快乐幸福的教育人。学生不是分数的奴隶和苦行僧,而是敢于绽放个性、乐于绽放个性、快乐享受学习、陶冶自己情操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人。这些快乐主人,应该在校园中时时出现和处处存在。校园生活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课堂生活应该是快乐地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新课标更是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要求都给语文课堂增加了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因为另一方面也为语文分享教学指明了方向。
如何让课堂效率、课堂效益提高上来,是我们教育人的最大追求。笔者也曾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见附1)。语文分享教学反对因为追求课堂效率,而将课堂弄得死气沉沉。因为此种方式也许会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分数,但是,长此以往,很快就会失效,直至走向反面,最终将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为我们不仅要追求课堂效率,还要追求课堂效益。笔者认为,课堂效率,用短视的眼光看是提高学生的分数,用长远的眼光看,是追求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此点上即是课堂效益。
由于语文分享教学提倡个性化教学,提倡乐享式教学,因而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课堂模式。“为什么模式盛极一时,不久便销声匿迹,不能遍地生根开花呢?这是因为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那僵死的模式去套活生生的人,方枘圆凿,怎能成功?我们要学的不是照搬套用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有自主选择教法的权利,更有自主建构课堂模式的责任。”当然,一个统一的课堂模式也是违背语文分享教学的初衷。虽然当前流行很多种很有名气的教学模式。比如,杜郎口教学模式:其核心体系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点拨。比如洋思模式:其核心体系大体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生能不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后教,当堂作业,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这是洋思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是对于语文分享教学来说,因为学生不仅要个性化地学,老师也要个性化的教。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遵从“一个核心,三个本真”的基本理念即可因时而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个性化教学,一是乐享式教学,即怎样才能实施个性化教学,怎样实施乐享式教学。在笔者准备硕士论文时,我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天无教授就指出了这两点应是我的论文主攻方向,并要求我以此为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圆心,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笔者硕士论文答辩时,胡亚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玉能教授(博士生导师)、聂运伟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念然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后)等老师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同时鼓励我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好好探究、好好总结,将论文的理念和实施措施不断充实,如有可能可以写成自己的专著。对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是唯命是从,努力实现之,即使自己水平和能力有限,我也要极力去做。因为我知道,只有晒出自己,才可求教于大方之家。
在毕业后的近两年时间内,我除了不断汲取名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外,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总结,不断调研,不断请教,甚至干脆和学生一起探讨。还好,因为不仅有我们语文界同仁的帮助,而且也得到了很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同时我的学生一听说语文学习能够“绽放个性,乐享生命”,他们也是积极加入进来。在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实践之后,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注重以下因素。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章实施保障中,在第五章实施策略中,有很多元素都是可以适用于语文课堂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以下所说的,姑且就算是对课堂实践的一种补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