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企大满广告翻车事件背后的隐喻
二十四节气大满当天,某车企联手刘德华的一则以大满为主题的短视频火速出圈,但好景不长,在视频发布的第二天就被爆出广告文案抄袭。原创作者表示文案出处来自其去年大满节气时发布的视频,并逐字逐句剪辑两个视频做对比,文案相似度高达99%。
随后,车企各方平台下架了该视频,并发表道歉声明,在道歉的同时又把矛头指向了广告代理公司,表示该视频由创意代理公司提报并执行。
此次抄袭事件的创意代理公司SS广告,隶属于M&C Saatchi,是一家总部在英国的4A级广告代理商。事发后也火速道歉,并承诺尽最大努力弥补对原作者的损失。
于是网上的段子就出来了:
你以为你花了2000万出来做广告宣传,并与业内知名大佬达成合作,你以为乙方会找最牛掰的创意团队为你量身设计,却没想到通过层层盘剥,最后只花了200块外包了一个实习生来写创意。在上报过程中,各方都以为合作方拿出了最好的创意,最后到甲方手上复制粘贴的文案也摇身一变成价值2000万的顶级文案。
大家轻轻松松就把事办了,各方都钱包鼓鼓,拍手叫好,却没想到事情雷了。只有实习生懵逼中,没想到随手复制的文案真通过了,不仅过了还火了,谁能想到这么大一个公司居然没有审核人员呢?
在整个链条中,甲方花了钱挨了骂,承受了主要火力,谁叫它没有审核呢。但那些代理公司却早赚的盆满钵满,中间商更是乐得清闲,外包实习生们也是拿多少钱办多大事,大家都有光明的“钱途”。
乍一看这个链条是没什么问题,层层下包养活了各个阶层,但现在问题是,就像古代的Z灾粮,上面是拨足了款,但中间有人太独食,给下面的人分口汤喝都不愿意,还要踹人家饭盆子,人家当然要反抗了。
毕竟干活的团队也要利润,没有财力支撑高质量的成本,糊弄就成了控制成本的必然选择。
就像曾经的P凸P,全国大大小小的平台数不胜数,行业内的行业外的都想来分一杯羹。某些平台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就把注意打到了包装上面,花重金买个背景,冠上强大的背景方,或者直接伪造成各类系,再配上各种铺天盖地的推广,明星站台,钱都花在包装上了。
普通老百姓哪懂这些,只觉得这个平台牛逼,包装的越华丽,来参与的人就越多,但盘子越大,出风险的几率就越大,毕竟你本来就是一个垃圾项目,全靠一套组合拳的包装,风险全靠投资人来背。
某些产品包装的天花乱坠,实际就那样。很多时候,投资者就像这起抄袭风波的甲方某车企,明明是花了真金白银投资,却没想到对方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投资者也不可能在投资前把对方老底都查清,壳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外人很难知道,往往雷了才知道真相。
事实上,壳子好不好看没有那么重要,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实际,回归到是否实用、实惠上。
包装嘛,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