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61班优秀作业集007-61 班

提问:和写作一样重要的事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71人  星与星夜

在黑客界流传着一本经典读本《提问的智慧》,作者用近两万字解释如何正确提问,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要做什么事。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会很纳闷。我不就提个问嘛,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因为啊,提问远比你想象中重要得多。

提问作为召唤

提问会引导你深入探索,发现从未有人发现的事物。受问题驱使的人,他们不断地提问、追索、提问、追索,从不寂寞。受问题召唤的人,是有福的。

这两个问题直接改变了物理学史:

前者是牛顿一直琢磨的问题,后来他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后者是爱因斯坦一直琢磨的问题,后来他提出质能公式,建立相对论。

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有强大到足以构建一个学科(甚至改变人类历史),但提问的力量,从来不小。

提问作为思维工具

提问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提问会帮你转换看问题的视角。

当你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你应该去哪里找钥匙?显然不应该是只盯着锁头看,是罢?若是锁孔里插着一把钥匙,那锁头等于是开着的,不是吗?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就是因为它是被锁上了的,而开那个锁所需要的钥匙,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啊!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那是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就好像是个被锁上了的锁头,而解决方案就像是钥匙一样,一定不在锁孔里插着,一定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呢!所以,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只盯着问题看,盯着问题想,盯着问题找解决方案,通常只能是以无奈告终的啊!

一旦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只盯着问题本身进行思考”的时候,你的元认知能力就应该被激活,让它告诉自己:不对,我得把我的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因为解决方案肯定在其他地方……

钥匙在别处,而找到钥匙的方法,就是提问。面对同一件事,你想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就得使劲变着法子来。提问不断在逼你切换看问题的视角。有时候,思路变了,事情就顺了。

对我来说,提问还有一个妙用 —— 缓解压力、解决焦虑。

以前,我接手一个棘手项目,我预感自己未来 3 个月有可能因压力太大而崩溃。我需要提前做点什么,保护自己。我写下这几个问题,让我的朋友每天晚上按这几个问题,向我提问。

  1. 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太好/很焦虑等,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 当我回答后,朋友看情况沿我的问题进一步追问。
  2. 面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3. 如果做成了这件事,你会有什么收获?

如果说问题是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那么压力是能力与期待之间的差距。你感觉压力大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太难,你觉得自己搞不定,开始沮丧,负面情绪不断堆积,直到超出你的心理承受范围。倒过来想,如果这些事情你都能搞定,是否就不焦虑了呢?

我的前 2 个问题,锚定困难与方案,将人的注意力往解决问题的方向集中,当人恢复理性思考时,就能从情绪泥淖抽身而出。第 3 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很多时候人们觉得搞不定,只是不自信而已。回答这个问题能引导人以乐观的视角看问题,给人希望、鼓舞。我利用这个方法平滑度过那段时间,没有陷入严重焦虑之中。

如何提出更多问题?

当一件事情让你觉得难的时候,并不是指你没有解决方法,而是你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当人们清楚问题时,总能想到很多解决方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A 和 B 对话:

你看,每个人都能解决问题。但是多数人并不擅长提出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问?如何在任何场景都能提出问题?我目前找到这几个方法:

(1)记录问题。

按 5W1H 描述清楚问题。定义清楚问题的边界。描述清楚问题背景、你做过的尝试、你的思考。

人们总是容忍各种模糊的概念。还记得李笑来老师对聪明人的定义吗?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记录问题可以帮助你发现没想清楚的地方是哪,重新关注可能被忽略的要点。

(2)步步深挖。

在上面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 —— 当朋友向我提问时,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让他一步步追问。李笑来老师也一直使用这个技巧,他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每篇文章都用到这个技巧。随便举个例子: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我和老婆二十多年没有吵过架,这事儿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啊,不是如何做到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如此的。因为我很认真地想过“择偶标准”这事儿。漂亮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身材好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历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过反复探究“什么更重要”?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方是不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在我看来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 因为这一条满足之后,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不是吗?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再观察一下,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李笑来老师爱用“琢磨”这个词,当他琢磨时,就是在用这个套路啦!

如果没有朋友能引导你,你可以尝试自问自答。延着自己的问题,不断追问、不断反问 —— 这样对吗?从 A 到 B 的推导是对的吗?如果这个是对的,那么可以推导出什么?

这里可能遇到最大的困难,人们为了逃避思考,什么都愿意。不要过早对答案感到满意,再深一点,再找一找,或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3)万能问题。

也许有一些适用于所有场景的问题:

而上面这 3 种方法,你都可以用写作来体现。写作清晰的人,头脑一定清晰;头脑清晰的人,写作不一定清晰。这也是写作为什么能锻炼思维能力的原因 —— 要逼自己,逼自己思考得更加深入。

李笑来老师每天写 3000 字,目标就是强制自己思考得更深入。所以,想让自己思考得更深入,从把事情描述得更加详细开始,从多问几个”这是对的吗“开始。

进一步,人们并不知道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哪;再进一步,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快速地找到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哪?这也是我因为这篇文章提出的新问题。

你的答案呢?欢迎你和我交流。


卓璇:互联网人,微信号 61553531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