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刊物精选连载小说心理

4.修仙理论简史:《周易参同契》与长生梦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427人  盆小猪
※《尘土众生》※
*第一卷:从灵魂到是者
*第二章.绪论:灵魂观念与修仙者的长生梦

上一节:别读古文来学写作,有些东西你学不来

第一节.“神”在中国古代修仙养生理论发展史中的嬗变(上)

(一)反思文化概念,也是反思自己

1.世人都说神仙好

“你想长生不死吗?”

这个问题,在现在问出来,极为可笑了。我们或许应该说,正常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吧!

“你感受过自己的灵魂吗?”

这个问题又是个坑:它预设了灵魂的存在。但是每个用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人,都需要感受“精气神”究竟为何物!

探讨精气神的养生,离不开中国古代修仙养生和中医养生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待灵魂的态度,(大众的)民间信仰与(精英的)修行者差异极大。这两节,我们聊一聊道家内丹养生。

盆小猪手绘《你才是兔子!》系列之《大雪茄》:雪茄,很大,很粗。有一天,兔子在烟雾缭绕中咳血,死了。他死在又大又粗的图腾崇拜里。

2.前心理学史时代的宝藏

道家内丹养生理论,下文简称修仙理论,若放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就“精气神”的问题而言,可以归入前心理学史的范畴。

一个民族的心理因集体无意识领域的存在,而将文化积淀的深层结构,在族群繁衍的过程中,时代传承。

社会群体的文化中的基本概念,随着日常言语化,通过语言这一思维的符号,在潜移默化中为文化中个体塑造出概念背后的思维模式。

因此,对于前心理学时代,即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社会文化中具有核心作用、属于阐释世界本原层面的概念,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像以往前心理学史研究范式所提供的类似于哲学史的模型所描述的思考心理现象的哲学性质的结论,而应该从时下社会群体的文化中追溯特定的思想在前心理学时代所发生的意义。

正因为将特定文化系统中的一些核心的思想要素在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态中的定位加以确定,才能让前心理学史研究为时下对该文化的社群的心理基础做出有利于心理咨询的评估。

本文就是以上述思路,还原中国古代修仙理论中的“神”的观念。阐释“神”在修仙理论中的真实意义。

前心理学史理应在思想与文化的互动中讲述。

3.文化的参照物和诅咒

一个社会的文化,首先只能在社会群体的文化之间,用比较的方法作出描述,才可能有基本的定位。

所以,我们以上一章分析过的先秦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作为修仙理论中的灵魂观念的参照物。文化研究必须用文化内部的文化差异来加以明晰。

民间信仰中的灵魂,倾向于鬼魂(ghost)的含义;修行理论中的灵魂,是在“(元)神”与“气”的概念中体现出来的。

这一章,让我们一起,从修仙长生的理论史中,挖一挖古人的灵魂观念。

不知道您的身边是否有当过红卫兵然后跟过气功大师的老人。中国古代的“精气神”根本不是气功大师们说的那回事儿!

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本不应该抱以贬抑的态度。在理想中的法律的面前平等的世人的文化,也理应平等。

但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却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文化就在世人的演绎与讲述中,变得面目全非。

探究文化的思想内核在历史演进中的脉络,不妨被当做同构于个体受文化影响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模式。

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对一些人,就是一个诅咒。他们接纳了一种文化的思想,最终就会承受这种文化扭曲之后的结果。

没有与文化发展道路不相契合的个体心路历程。对文化思想脉络的思考,正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成长。

这也是本文讨论中国文化中的灵魂观念的意义所在。

(二)世上最早的修仙秘笈

汉代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

历代有注者。后蜀彭晓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有《周易参同契考异》。均与《周易参同契》一并被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世尊《周易参同契》为万世丹经王。

彭晓做注有序解释书名:“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朱熹评说《周易参同契》“艰深之词,使人难晓”。

《周易参同契》的晦涩难懂,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

1.理论方法:

《周易参同契》结合义理与象数,融贯周易、黄老、道家、方术等思想,并在世间万物中寻求具体事物以验证所融合的思想能够契合的点,再从对这个契合点的理解中提炼观点。

首先,是因为思想来源的庞杂。其次,是因为思想融合之后寻找具体的事物的证明。最后,是因为观点的表述结合了作者内心主观的神秘体验。

当然,所谓的“火候”,是修仙成丹的精髓所在,况且需要自身体会而不能依靠语言思辨,因此会留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像“道”“阴阳”一类的规律,如果要想找出放之四海皆准的解释,那么,这个规律也就泛泛而已,并无实义了。

所以,要从世间事物中深扒一下背后具有支配力量的“至道”,就只有也只可能发掘出自己思想中那个支配自己内心万物的“至道”了。由此内外混合,想不难懂都难!

2.流传过程:

《四库全书》收录朱熹《考异》有提要考据说:“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輙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

且“按彭氏以为魏公得古文龙虎经,而撰参同契。朱子以为经乃后人伪作”。

流传过程中的杂糅,甚至一开始的伪造,恰恰是对前面说的理论方法问题的世俗的神秘化。

(三)“神”与追求长生

就我们所要讨论的灵魂观念而言,我们应该摆脱历代对《周易参同契》侧重于黄老和丹道、易学和阴阳的思路,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在思路,来得出较为符合古人本意的理解。

《周易参同契》首先反对民间信仰对“灵魂”存在意义的夸大。

关于灵魂在“人”这一整体中的地位,《周易参同契•金丹刀圭章第十四》说:

“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魂魄。”

这两句表明,命绝身死魂魄消亡,是气耗尽之后,出现的继发状况。索,是尽的意思。

由此看来,魂魄不会在身体死亡之后独立存在,并且,魂魄也不是肉体生命得以维持的原因。生命的存在,在于“气”的存在。

魂,是阳气。“是”,在这里的逻辑意义,是“属于”,不是“等于”。

气,不等于阳气,阳气也不等于魂。因此,修仙理论要在灵魂的根源——气——上面着手探讨。

这与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从根本上存在差异。

那么,人该怎样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

《养性立命章第二十》说: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

人的肉体,最初得以生成的根本,在于“一无”。初始的精(一种精微物质)十分充沛,因为气而产生最初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阴阳的规律发挥着作用,产生了魂魄存在的基础。魂与魄,因各自分别具有的阳和阴的属性,而如同阴阳一样,相互依存。

由此可见,魂魄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是精气。

魂魄的运动规律符合阴阳的规律。精气的基础与阴阳规律的结合升华,就是“一无”

这个“一无”,不是思考的产物,而是通过对精气和阴阳的感悟,可以确实验证的存在。

在养身的具体操作方法中,与阴阳相关的魂魄却并没有被单独列举出来,更没有论及以专门的方法加以修炼,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周易参同契》修炼的方法(在内丹方面),重点是围绕着精气这种物质基础和神这种心理活动状态来展开的。

对此,《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说:

“耳目口三宝,闭门无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凝神抱虚,这一心理活动的自我调制方法,受到极大的重视。

这里,在修仙养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了。这个概念,就是“神”。

结合《关键三宝章》的文本,我们认为,《周易参同契》所论述的“神”具有如下特征:(我们用认知心理学和无意识来讲)

1.

听觉与视觉在认知中的作用,不会像味觉与触觉需要刺激来触发反应。

时刻在与外界接触并发挥作用的听觉和视觉,所传递的神经信息深入人类大脑的深层,而不同于嗅觉和味觉的刺激传递到大脑先在进化中产生的表层。

大脑深层与人类思想的功能相关。大脑的表层则主要与情绪等感性心理活动相关。

视觉与听觉的不断运用,会让大脑深层的活动在无意识领域积攒过多无用的信息,消耗个体的生理能量,进而消耗心理能量。

醒时的无意识在睡眠里释放成梦境。梦对大脑的视觉功能区域的刺激,让人无法在睡眠中获得深层的休息。

因此,耳目口“闭门”,真人才能“潜深渊”。

唯有如此,人才有可能感知到这个“神”。“神”不是随时都在,是潜在性的存在,唯有通过修行,才能知觉。

由修行的基础,即注意力对视觉听觉等感知的控制来看,神是人脑用于处理外界信息的部分在不处理外界信息时产生的活动能力。

这种能力能充分地让个体的意识与无意识领域沟通,进而通过对心理能量的流动的调节,来干预心理能量的物理基础——生理能量。

2.

当个体的意识潜入无意识领域,日常的言语便不再能作为思维的工具。心理活动的符号,从言语转变为意象。

因为人类语言系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进化后期的结果。但是人类的意象也是更为原始更为接近无意识领域的符号。

意象在心理活动的深入中逐渐褪去具象化的外衣,逐渐显露一些抽象化的性质,如:高低、上下、缓急、紧驰等。这些性质,是心理能量最直观的表达。

由于情绪活动的平静,个体意识不会随着无意识内心理能量的流动而或者上或者下,它只会在心理能量的相互平衡中占据平衡的中点。

经验在这一意义上,真正摆脱了主观情绪,而具有了升华为理性的可能。
意识由此才可能转化为智慧。

就这样,真人潜深渊之后,才能浮游守规中。

这一意义上的神,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高度一致状态。这个状态,是无意识领域的纯粹化。

以上这两点,构筑起《周易参同契》修仙养生理论的“神”的心理活动基础。当神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以后,就需要反向调节人体的感官了。这时,就由神转向对气的修行。

《周易参同契》这一关于“神”的内丹修炼的精髓,在北宋张伯端所撰的内丹著作《悟真篇》中传承了下来。

下一节,我们一起聊聊《悟真篇》。从《悟真篇》到《性命圭旨》的线索,才能揭示出修仙养生理论更明了的内涵。敬请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