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到AI
BI也好AI也好,都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可以说数据就是生产资料了,而这个Intelligence显然就是生产工具了,虽然打着智能的名号,可两者在产品化上出现了天壤之别。BI似乎就是个数据提取,数据可视化的工具。而AI不得了,AlphaGo碾压了人类棋手,自动驾驶似乎也有了眉目,聊天机器人更是层出不穷,风光无限。感觉只要用上了AI企业就能自己赚钱了,估计到了明年BI是啥已经不会再有人提起了。
接受欢迎新技术新花样自然是好的,可万丈高楼平地起,AI也不是个独立存在的救世主,生产资料不变的情况下,AI也是需要依赖大数据的技术的。国内外在数据技术水平的标准差比想象得还大,BAT各自的数据产品技术已经可以独领风骚,而大部分企业写SQL的都还欲求不满,感觉人力不足。同为第三产业,硅谷的创业者或者互联网企业做到的服务大多数都是基于数据,技术完备场景各异的情况,较少出现同质化竞争。大家竞争的不是资源,而是技术服务的能力。比如Airbnb不拥有任何一套酒店却成为了最大的酒店公司,Uber不拥有任何一辆出租车,却成为了最成功的出行选择。他们提供了什么?他们发展的是什么?核心还是对于数据的使用。
回到BI,他也有个Intelligence,人家也是有梦想的。也是企业对于数据驱动的渴望诞生的产物。可能当时更多的叫数据决策。BI是脱离了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向OLAP(Online Analytics Process)发展重要产物。为的是解决OLTP(主要来自CRM、ERP、OA等基础信息化系统产生)数据的种种问题:
1.数据太多,信息太少
2.难以交互分析、了解各种组合
3.难以挖掘出潜在的规则
4.难以追溯历史,数据孤岛
5.难以进行多纬度分析
虽然数据报表也算是BI,但只是最低级的产品形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促使了BI从传统型向敏捷型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就是大数据的技术。以hadoop开源关系型数据库为首,逐步建立起了现在各公司的大数据平台。而这些技术的巅峰时期差不多实在2011,2012年。那个时候还在为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正名,随后争论的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inmon和kimball已经不影响大数据技术定位和意义了,这些都已经是应用的问题而已。
既然数据已经成功安了新家,数据决策问题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ML)腾空出世。但有趣的是翻看国外各种机器学习的文献基本是从2009年开始的,比数据仓库技术还要早(理论发展比应用快是必然的)。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完善,机器学习也是快速实施。于是乎大数据这个词同时涵盖了数据仓库技术和机器学习二个大头。各种机器学习模型充斥互联网,SVM,KNN,逻辑回归等等等等,红极一时。
机器学习也不过风光了2年,AI突然亮瞎了大家的眼睛,虽说AI是ML更进一步而已。各位不妨想想,国内大部分企业接触知晓这些不过近5年的事,硅谷创业公司可都是标配技术,更别提个别大型企业都是某些技术的开发方。“看到2008年某位中央领导在交大发表的论文,到最近国家高层对于人工智能的的指示,我也感叹国家对于数据领域的关注和前瞻,自己都后悔没好好看CCTV。数据都已经从“温饱”到达了“自我实现”,我还在为给他能在企业“找个好工作”费尽头脑和口舌,不免心生苦涩。”